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又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手抄报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思乡之情。因“丝”谐“思”,柳丝连用,还有思念的意思。如:“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西厢记》)
4.蝉。以蝉表现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
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景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李白《苏台览古》)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功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7.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古人常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如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些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极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传达一种凄苦之音。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滋味。
10.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红梅》:“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
叶与青枝。”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1.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12.杜鹃。杜鹃鸟俗称布谷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3.蟋蟀。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诗中对蟋蟀的活动规律描写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4.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基础会计学试题及答案
15.关山。关,关隘要塞;山,山河。常指边疆、边塞等苦寒之地。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6.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17.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如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性生活常识
18.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信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蝶恋花》:“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9.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
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1岁半宝宝身高体重标准
20.双鲤。代指书信。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渺,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诗歌意象》 导学案
教学过程
【课前高考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琅琊溪①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勾勒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意境。(2分)②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3分)
【思路】
信息:①“围绕溪水”描绘画面;②描绘了那几幅画面(显然不只一幅);③画面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的诗歌,
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赏析】
本诗是作者被贬安徽滁州期间所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被贬来到滁州,他在此地游山玩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他对琅琊山上的各处美丽的景点,非常欣赏,为歌咏六处胜景,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开头第一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照应文题,点出写作对象琅琊溪,并交代了当时的时令特征。第二句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琅琊溪春天美丽的景,不惧涨水而冒险从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上渡溪过桥的情景,侧面烘托琅琊溪景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小本创业故事
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暗示了美景更在深山幽境处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