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各区⾼三⼆模分类汇编之诗词鉴赏(附答案)
2021年宝⼭⼆模
从军⾏
[唐]李⽩
反腐倡廉教育片从军⽟门道,逐虏⾦微⼭①
笛奏梅花曲②,⼑开明⽉环。
⿎声鸣海上,兵⽓拥云间。
愿斩单于⾸,长驱静铁关③。
【注】①⾦微⼭:即今蒙古⼈民共和国境内阿尔⼭。于此,唐代置⾦傲都督府。②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③铁关,今新程焉专西库尔勒附近。
12.下列对本诗体裁、题材说法正确的⼀项是( C )(1分)
A.乐府诗
B.古体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C )。(2分)
A“从军⾏”为乐府古题,本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本诗的地名、乐曲名、⼑环形状都是重要意象。
C.本诗以兴起⾸,颈联⽤⽐,情感喷涌⽓势磅礴。
D本诗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
14.联系全诗,赏析“拥”“思”“静”三个动词的运⽤。(5分)
答案⽰例 “拥”呼应“鸣”,⽤⽐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氛和⽓概。“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理
答案⽰例 “拥”呼应“鸣”,⽤⽐拟、夸张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氛和⽓概。“愿”直抒胸臆,表达从军的崇⾼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迈主题⾼尚。“静”的使动⽤法增加了⼒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信。
2021年崇明⼆模
促织①⼆⾸
(宋)洪咨夔
【注释】①促织:蟋蟀的别名,其声如急织。②缲车:抽茧出丝的⼯具。③纬车:纺车。
12.下列关于两⾸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B )。(1分)
A.两⾸诗内容相关,完整统⼀。
B.两⾸诗体裁相同,属于古体。
C.“⼀点光分草际萤”句,侧⾯衬托促织鸣声之晚。
D.“⽔碧衫裙透⾻鲜”句,直接刻画促织形象之美。
13.以下评价适⽤两⾸诗歌的⼀项是( C )。(2分)
A.雄浑豪放 B.幽冷峭拔 C.蕴藉有致 D.华美绚丽
14.两⾸诗歌借“促织”之题发挥,⾔在此⽽意在彼,独具匠⼼,请加以赏析。(5分)
两⾸诗歌采⽤拟⼈化⼿法写蟋蟀(1点),第⼀⾸写蟋蟀仿佛知道要提前准备租税,于是在织机旁,忍冻挨饥地催促纺织到天明(1点),明写蟋蟀,暗喻织妇,表现其劳作之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怜悯之情(1点);第⼆⾸刻画促织形象以及在织机旁鸣叫促织,并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因鸣声似织机⽽被⼈报道官府来租税的⼼理(1点),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忡忡(1点)。两⾸诗整体上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曲折委婉(1点)。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
2021年奉贤⼆模裙子的英语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
(北宋)王安⽯
黄⽥港北⽔如天,万⾥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市,⼈间鱼蟹不论钱。
⾼亭笑语如昨⽇,末路尘沙②⾮少年。
强乞⼀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出使辽国前。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好友。②末路尘沙:王安⽯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2. 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书是( B )。(1分)
A.《介甫古体诗》 B.《半⼭格律诗选》 C.《临川长短句》 D.《王荆公辞赋选》
1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D )。(2分)
A.第⼀联运⽤夸张⼿法,景象阔⼤悠远。
B.第⼀联写景点⾯结合,⽴体⽽有层次。
C.第⼆联写港⼝热闹⾮凡,富有⽣活⽓息。
D.第⼆联写海外物产⼊市,叹民⽣之艰⾟。
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答案⽰例: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1分),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1分);颈联虚实结合(对⽐),“⾼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家相聚的欢乐(1分),“末路尘沙⾮少年”写出对年⽼了还要风尘万⾥出使辽国的忧伤(1分);尾联“强乞⼀官终未得”,抒发诗⼈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1分);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知⾳稀少的哀伤(或: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1分)。(⼀点1分,给满5分为⽌)
2021年虹⼝⼆模
阅读下⾯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陈]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闉③。
【注】①⿎声:古代开船时,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北省⼀带。③城闉: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
12.对标题理解正确的⼀项是( C )。(1分)
A.“江津”是⼈名,“光禄”是地名 B.“江津”是⼈名,“光禄”是官职
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 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D )。(2分)孙燕姿个人资料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古诗。 B.这⾸诗与李⽩《送友⼈》的题材相同。
C.本诗运⽤多种表达⽅式抒发思想感情。 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清新。
14.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14.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答案⽰例:⾸先是⽤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可奈何。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声完全散去,友⼈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直到岸边的离亭⾥⼈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晚钓的⼈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错过送别友⼈后⽆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全诗通过不同⽅式的层层铺写,把⾃⼰送友⼈“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说明:4层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情感概括不准确、分析不到位酌情扣分。
2021年嘉定⼆模
秋怀(其⼆)
余世维 有效沟通
孟郊〔唐代〕
秋⽉颜⾊冰,⽼客志⽓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寒。
席上印病⽂,肠中转愁盘。
疑怀⽆所凭,虚听多⽆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C )(1分)
A. 本诗是⼀⾸五⾔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摹写⽼病情怀。
哈七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3.以下评价最适⽤于本诗的⼀项是(A )。(2分)
A. 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4.“⽼客”主观感受融⼊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答案⽰例:本诗开篇描写秋夜⽉⾊凄冷、交代“⽼客”志⽓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将视觉化为触
觉“颜⾊冰”,⽉⾊幽冷森寒使⽼⽽漂泊的“⽼客”越发感到意⽓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梦境,以梳齿梳⾻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梧叶已枯枝⼲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客⾃悲⾃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态。全诗将“⽼客”衰⽼、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2021年⾦⼭⼆模
秋⽇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秋⽇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瓢。残云归太华②,疏⾬过中条③。
树⾊随关迥,河声⼊海遥。帝乡明⽇到,犹⾃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③中条:⼭西的中条⼭,和华⼭分别耸⽴在潼关南北。
12.出版社准备编辑⼀套古代⽂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书是( C )。(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律诗集粹》
D.《诗余选集》
13.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D )。(3分)
A.⼀⼆两句勾勒出⼀幅秋⽇⾏旅图,透露出诗⼈内⼼的⼀丝悲凉。
B.第三句中的“归”字,运⽤拟⼈⼿法,写出残云对华⼭的依恋。
C.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度写景,给读者⾝临其境的感觉。
D.本诗写景远近结合,化静为动,意境雄浑苍茫,语⾔明快活泼。
14.⼩明同学在课外阅读时,发现本诗另有⼀个版本,题为《⾏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为:“南北断蓬飘,长亭酒⼀瓢。残云归太华,疏⾬过中条。树⾊随关迥,河声⼊海遥。劳歌此分⾸,风急马萧萧。”(“劳歌”指忧伤离别之歌。)不同版本的差别让⼩明产⽣了困惑,他感到两诗结尾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你为⼩明解惑。(4分)
答案⽰例:⼩明同学好,我认为《秋⽇赴阙题潼关驿楼》的结尾两句写了诗⼈明⽇将抵达长安,却向往渔⼈樵夫的⽣活,表现了诗⼈出仕为官和归隐⼭林的⽭盾⼼理,表达了对隐居⽣活的留恋。(2分)《⾏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结尾两句写了诗⼈与友⼈唱劳歌分别的场景,表现了诗⼈在离别歌声中,与友⼈依依不舍的深情。(2分)因此,诗歌的两个不同版本让你从结尾的两句读出它们表达的感情是明显不同的。
评分说明:感情理解正确各2分,表达最好符合情境的要求。
2021年闵⾏⼆模
⽔调歌头
宋葛长庚
江上春⼭远,⼭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飞花万点,回⾸故⼈千⾥,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精神病证漏声残,灯焰短,马蹄□。浮云飞絮,⼀⾝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下,迤逦天涯海⾓,魂梦亦凄凉。⼜是春将暮,⽆语对斜阳。
12.填⼊下⽚⽅框处的字,最恰当的是( B )。(2分)
A.狂
B.⾹
C.长
D.快
13.下列对作品风格的评价,贴切的⼀项是( C )。(2分)
A. 雄浑旷达
B. 清新飘逸
C. 清幽郁结
D. 洗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