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赏析:论晴雯的性格
入园焦虑
内容摘要:《红楼梦》里面的丫鬟们写得成功的非常非常多,晴雯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的一个丫鬟的形象。她一点没有下的那些奴颜婢膝,而是任由自己的性格行事。晴雯的反抗激怒了贾府的主子和帮凶们,但晴雯在镇压面前没有屈服,直到含冤而死,也保持着铮铮铁骨。但是晴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她的反抗意识主要是因为偶然的个性,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她还没有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自己受压迫,也压迫别人。
    关键词:美丽能干    反抗婚姻    反抗她低人一等的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丫鬟们众多,晴雯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是曹雪芹倾注了最大热情塑造的一个丫鬟形象。她一点没有下的那些奴颜婢膝,一任由自己的性格行事。晴雯的反抗激怒了贾府的主子和帮凶们,但晴雯在镇压面前没有屈服,直到含冤而死,也保持着铮铮铁骨。
   宝宝满月一、美丽能干
    晴雯的正式出场见第八回宝玉去探视宝钗之后,酒醉饭饱,回到自己的居所:一面说,一
面来至自己卧室,只见笔墨在案。晴雯先接出来,笑说道:"好,好,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了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宝玉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因笑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那里呢?"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贴在这门斗上,这会子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的手僵冷的呢。"宝玉听了,笑道: "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着。"说着,便伸手携了晴雯的手,同仰首看门斗上新书的三个字。
    晴雯出得真是先声夺人,我们一闭眼,仿佛见到一个天真娇憨的女孩子贴完了字得意洋洋从梯上爬下来。写晴雯出场真是别具心裁,以少许的笔墨写出令人永不会忘怀的形象表达出晴雯的"胸襟高忱".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因为曹雪琴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出。
    对晴雯的相貌,作者是惜墨如金,避免正面描写,一直要到第七十四回王夫人立定主意整肃怡红院时才方始见到。先是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进谗:"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
头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眼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晴来骂人。妖妖娆娆,大不成个体统。
    "标致""像西施的样子""骚眼睛"、都是抽象和带有主观感情成分的字眼,不足为据。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这丫头也就是她了。"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水蛇腰、削肩膀"就具体得多,眉眼有点像林妹妹更坐实了晴雯为黛玉的影子。当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侯,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
    《红楼梦》里写晴雯,还有很多非常鲜明的成功的章节,比如病补金雀裘一节,大家都认为是表现晴雯性格的重要章节。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病中逐坠儿和坠儿的母亲吵架之后,仍挣命咬牙为宝玉织补烧了一块雀金裘,宝玉第二天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生日筵席,贾母给了他很贵重的皮褂子孔雀裘,孔雀裘不小心烧了一个洞,没有办法了,
袍子拿不出来了。想来想去到了晴雯,这里面看出晴雯的心灵手巧,本领也是挺大的。但那个时候晴雯刚好生病,连夜补这个的话,要一针一线地挑,非常难,她就熬着,坐了一会儿就喘气,吃不消了;再坚持,实在吃不消了。这种细活只有她会做,补完之后不由自主倒了下去。怎么会坚持到最后呢?只有一个动机,就怕宝玉着急。她对宝玉是有情有意。
    所以这一回叫"勇晴雯""勇敢""".无怪袭人会取笑她:
    "倘或那孔雀褂子再烧个窟窿,你去了,谁可会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的横针不拈,竖线不动。一般也不是我的私生活烦你,横竖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怎么我也去了几天,你病的七死八活,一夜连命也不顾,给他做了出来?这又是什么缘故?你到底说话,别只佯憨和我笑,也当不了什么。"
  二、强烈的反抗意识
    晴雯是下贱的女奴,但"环保作文初中心比天高",敢在主子面前任性使气,敢于顶撞主子;对于那些以"勤谨"讨主子喜欢、一心想往高枝上爬的,对于得到主子一点施舍便认为是"福气""
人生观念"而扬扬得意的奴婢,晴雯打心眼里表示鄙视。这种出自纯真天性的桀骜性格得到宝玉的赏识和"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的赞扬。
    晴雯言行一致,与自己生存的环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晴雯的反抗精神发展到了高峰。当恶奴王善保家的奉王夫人之命,伙同凤带领一打手来到怡红院时,大小丫头们无不俯首听命、任其搜检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惊人的变故:"袭人方欲替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便紫胀了脸说道:"姑娘,你别生气,我们并非私自就来的,原是奉太太的命来搜察。你们叫翻呢,我们就翻一翻,不叫翻,我们还许回太太去呢。那用急的这个样子!"晴雯听了这话,越发火上浇油,便指着他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
    大观园中一个普通丫头,面对贾府统治者及其恶仆的赫赫威势,敢于当面表露出这样犀利的反抗锋芒,不能不令人有石破天惊之感。"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这句话,并不表明她的反抗举动会得到贾母的丝毫支持,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斗争策略,针对的是王善保
家的自称是"太太打发来的",目的在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晴雯的抵制抄检,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反抗了封建统治阶级对被压迫者的摧残。
    其实晴雯的锋芒,更多针对她的平辈。就像她的话:"同是这屋里的奴才,谁又比谁高贵了去?"晴雯对其他婢女的奴才气给予了有力地讽刺。晴雯不但自己从不努力讨好主子,而且对那些刻意做作,讨主子欢心的奴才们尤其鄙视。有一次,丫头小红偶尔被风使唤一次就兴奋得忘乎所以,晴雯迎头就是一顿抢白,当场予以揭穿:"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她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啊!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上,才算得。"秋纹因王夫人赏了她两件衣裳而受宠若惊,当她绘声绘地向同伙们炫耀时,晴雯非常反感,毫不客气地泼了一盆冷水:"呸,没见识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秋纹不以为然,坚持说那是"恩典".而晴雯反驳说:"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了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这正是晴雯,把做人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怕因此得罪主子,对自己同行的妥协更有怒其不争的失望情绪。生活里的晴雯,在单位和女同事结怨,在家和女邻居结
怨,是平常事。更可怕的是,这样善良的女孩子,也会做出凶恶的事。勇晴雯病补金雀裘风光无限旖旎,对坠儿实行肉刑的冷酷则让我们目不忍睹。病中的她抓过一把一丈青冷不防狠狠戳坠儿的手,因为她痛恨坠儿偷东西不争气,自甘堕落。这就是晴雯们的危险——她们疾恶如仇,所以相信绝对真理,这会叫她们变得丧失温情。
"灵口"间杂着尖刻这一点,晴雯与黛玉颇为相似,但又与黛玉有着迥异之处。黛玉的尖刻一定要借题发挥,旁敲侧击,决不简单地直来直去,她曾巧借雪雁送手炉来冷嘲宝玉,热讽宝钗,尖刻得使人只能或讪笑如宝玉,或沉默如宝钗。所以宝钗称黛玉"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倒是分外真切地道出了她对黛玉那尖刻却又能无懈可击的无奈。然而在雪雁未到之前,黛玉是"只管抿着嘴笑",绝不冒然地出击,而是静观其变,以待良机。再看晴雯的尖刻,二十四回中,她在发现宝玉正在为麝月篦头,便立忙不叠地先以"冷笑",继之以"交杯盏还没吃,就上头了"的尖刻嘲讽,不肯巧待机会,不须借题发挥,只是这般地心直口快!诚然这是贵族少女与粗使丫头之间文化底蕴的不同所致。
    但黛玉心境的沉稳和晴雯情绪的激动,黛玉气质的抑制与晴雯气质的兴奋都在我们的深思中,引来了多方的差异。
win7休眠设置
    晴雯的一言一行都在向人们证明者她具有着独立的人格,她向往平等、公正。"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晴雯同贵族公子宝玉之间冲突的结果,显然晴雯胜了。晴雯无所顾忌地在宝玉面前撕扇,表面上只是斗争,然而却从灵魂深处曲折地反映了她倔强、不肯低头的性格。她敢于对贵族公子说"水天一的意思",充分显示了她虽是婢女,却绝不低声下气,没有自我。晴雯地位卑微、刁钻、刻薄,同时她也高傲、纯净,目下无尘。正是由于晴雯的泼辣、倔强和对人的刻薄、喜怒无常,才使她的纯洁、天真、坦荡显得更加宝贵。
    晴雯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女性,她命运的不幸与她的性格是分不开的。由于她处在地位低下的婢女行列,使她对贾府内的高压政策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在贾府封建统治者和道者的迫害面前屹然挺立。因此,晴雯这个光辉瞩目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她贯彻始终的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她虽然是个地位低下的婢女,但是她却顽强地保护着自己做奴婢的尊严。不能改变和选择的身世,让她成为丫环,下人;然而在属于她的队伍中,她严守自己的原则,绝不卑躬屈膝、谄媚奉承。被压迫者的美好品质在她身上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
    但是晴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她的反抗意识主要是因为偶然的个性,在当时的社会
文化环境中,她还没有认识到"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自己受压迫,也压迫别人。这里蕴含着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