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性⼈物赏析
喜荣华好,恨⽆常到---贾元春
⼆⼗年来辨是⾮,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梦归。
休眠和睡眠贾元春,贾政长⼥,王夫⼈所出,宝⽟的嫡亲。
⼩说⼀开始,元春就已⼊选进宫了,后来⼜封为贵妃,作为代表皇室的⼀个成员,她在贾府中是处于特殊的最⾼位置上。对于元春⼀次完整的描写就是她作为贵妃回家省亲。省亲与其说是对元春性格的刻画,不如说它是贾府极盛时光景的最重要的⼀笔刻画,它把贾府的荣华富贵推向顶峰,⽽元春恰是这⼀家族光荣的象征。省亲表⾯上为着叙天伦之乐,但实际上却揭露元春是被送到那“不得见⼈的去处”,她其实实在是贾府富贵的牺牲者,是⼀个悲剧⼈物。
在对元春不多的描写中,却有⼀次极重要的暗⽰,这就是端午节元春给众妹的赐物中,宝⽟和宝钗是完全相同的⼀份,这说明元春作为贾府的最⾼权威者(在贾母之上),她所属意的宝⽟的未来配偶是薛宝钗⽽不是林黛⽟。
元春死时,根据⾦陵⼗⼆钗正册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恨⽆常》的暗⽰,元春是早逝的,其中“虎兔相逢⼤梦归”究竟指什么有不同说法,但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不过元春的突然去世,⽆疑的是对贾府的⼀个
沉重的打击,判词中也明说元春警告过⽗母要退步抽⾝早。
随着元春的死,贾府必然就要⾯临着毁灭性的灾难,这个⼤家族⽡解了,作者所精⼼构筑的⼉⼥乐园——⼤观园也终于风飘云散了。
360图库附《红楼梦曲.恨⽆常》:
喜荣华正好,恨⽆常⼜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故向爹娘梦⾥相寻告:⼉命已⼊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早!
才⾃清明志⾃⾼---贾探春
才⾃清明志⾃⾼,⽣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东风⼀梦遥。
贾探春,贾政⼥,赵姨娘所出,与贾环为同胞兄妹,与元春、宝⽟则是同⽗异母。
在四春中,探春居三。探春虽然⽣母尚在,但她却依着王夫⼈⽣活,⽽与⾃⼰的母亲疏远。这⾥有着表现探春薄情的地⽅,但也与封建宗法等级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妾是没有地位的,妾的⼦⼥通常只把正室作为他们的母亲看待。
探春在诸姊妹中是最能⼲,最聪明,也是最美丽的⼀个,庶出的低微地位没有能遏制她在这贵族⼤家庭中要强的⼼。她的⽂才虽不及宝钗、黛⽟,但也能应付过去,她的辩论的⼝才,她的果断的性格和善于察⾔观⾊,是她最突出的表现。在⼤观园⾥是她⾸先发起结社吟诗,说明她与宝⽟的深厚的⼿⾜之情,同时也在妹中深得好感。
当贾母因贾赦逼娶鸳鸯错怪到王夫⼈,在旁的王夫⼈、薛姨母都不敢出声,这时探春审度只有⼥孩⼦出来说话是合适的,于是经她⼀席话消除了贾母的怒⽓。这⼀场景极⽣动地刻画了探春的性格特征。当探春的⽣母赵姨娘有意借她兄弟死后发赏银事和探春怄⽓,以发泄平⽇怨⽓,和探春理家兴利除弊种种果断⽓派,就更逼真地揭⽰探春在家中的处境和她的感情天性。可以看出这⼀喜剧式的吵闹固然写赵姨娘的愚弱,作者却也不⽆微词地显⽰探春的凉薄寡情。
到了抄检⼤观园才多⽅⾯地描绘出探春这个重要⼈物的形象。她敏感地预觉到这⼀丑事的严重含义。她满⾯泪痕为这个⼤家庭
的来⽇灾祸担⼼,她虽是⼀个未嫁的⼥⼦,这⾥却是作为⼤家族的代理⼈的⾝份⽽出现的;最后她给王保善家的重重⼀巴掌,在这⼀场合也有着多种含义,它是代表所有⼤观园的⼉⼥对这⼀野蛮事件的不平的申诉,所以这⼀巴掌连读者也深感痛快;但它⼜可以说是把这个⼤家族的没落的命运迁怒于奴才。⼤观园内⼈把探春⽐作有刺的玫瑰花,这说明她的形象是美丽的,但却也是不好惹的。
探春的判词预⽰她后来远嫁海隅--“⽣于末世运偏消”,探春本⾝的庶出地位,已经使她不能有作为,她⼜是⽣在这⼤家族趋向没落的时刻,这样她的能⼲、聪明和要强的⼼跟注定了要毁灭的命运形成了⽆可挽回的⽭盾。在这⼀意义上,探春是作者塑造的⼀个最成功的典型。
附《红楼梦曲.分⾻⾁》:
⼀帆风⾬路三千,把⾻⾁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悬念:⾃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缘?从今分两地,各⾃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美韶华去,虚名钦敬---李纨
桃李春风结⼦完,到头谁似⼀盆兰;如冰⽔好空相妒,枉与他⼈作笑谈。
李纨,字宫裁,⾦陵⼗⼆钗之⼀。李守中⼥,贾珠妻,贾兰母。
李纨出⾝于⾦陵名宦之家,从⼩受封建礼教熏陶。青春丧偶之后,她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清静守节,⾯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盾纠葛,俨然是⼀个局外⼈。除了晨昏定省,礼尚往来,她⼤部分时间幽居在稻⾹村中,或做点针线,或课⼦读书,即使受命暂时理家,也只“按例⽽⾏”,并不“多事逞才”,以⾄得到了“⼤菩萨”的美名,⼩厮们也都说她是“第⼀个善德⼈”。但⼀旦与妹们⾛进诗的王国,她便焕发了青春。她第⼀个⽀持探春起诗社,第⼀个⾃起诗坛别号,她还⾃荐执掌诗坛,挥洒笑谈,诗兴勃发。她⾏酒令时抽得的花签是“霜晓寒姿”的⽼梅,她也⼗分喜欢栊翠庵怒放的红梅。可以说,“⾹欺兰惠”的梅花是这个美⽽不艳,洁⾝⾃好的少妇的象征。
她不轻易臧否⼈物,却有着⾃⼰的好恶标准。平⼉受冤挨打,她⾸先抚慰;黛⽟病笃,独有她流着泪赶去看视。以凤之尖利泼辣,从未有⼈敢当⾯针砭和使凤让步,独有她这“厚道⼈”却连笑带挖苦地做到了,逼得凤当着众⼈⾯笑着直讨饶,连诗歌朗诵材料
呼“好嫂⼦”。与姑娘们嘻笑在⼤观园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在漫长的⽣涯中,她只能“⽵篱茅舍⾃⽢⼼”(第六⼗三回李纨抽得的花签诗句)。判词和《红楼梦曲》都表明,李纨晚年正当因⼦得贵,诰命加⾝之时,却随即死去,终究是⼀场“梦⾥功名”。对以⼀⽣的凄凉悲苦,换取了“虚名⼉与后⼈钦敬”的节妇们,作者表露了沉痛的哀怜之情,实际上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于妇⼥的摧残。
李纨其实真的是个被封建礼教葬送了青春的节妇的典型意义。十八岁和其他
附《红楼梦曲.晚韶华》:
镜⾥恩情,更那堪梦⾥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常性命。虽说是,⼈⽣莫爱⽼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孙。⽓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印,威赫赫,爵禄⾼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后⼈钦敬。
画梁春尽落⾹尘---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宁府贾蓉妻。贾蓉⽗贾珍因袭了⽗的官职,所以虽是荣府贾母侄孙,在族中却居长,这样秦可卿就成为贾母最得意的重孙媳妇。
秦可卿从⼀开始出场,她的情节就混合于同回贾宝⽟神游太虚幻境中。从对秦⽒寝室陈设富有象征含意的描写以及宝⽟梦中警幻仙⼦以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相许配看来,⼩说明显地暗⽰宝⽟与秦⽒有着⾮同寻常的关系,以后在⼏个回⽬连写秦⽒,中间穿插宝⽟与秦可卿弟秦钟相识。到第秦⽒得病,秦⽒托梦凤,凤惊醒,听到丧⾳。这⾥书中有⼏句极重要的话语:“彼时合家皆知,⽆不纳闷,都有些伤⼼。”
根据第⾦陵⼗⼆钗正册中“有⼀美⼈悬梁⾃尽”,秦⽒死实是⾃缢,⼀些其他的评论或版本⼜说作者原稿本作“秦可卿淫丧天⾹楼”,并有“更⾐”、“遗簪”等情节,后因受劝阻,才改写成今稿。秦⽒⾃杀是因为和贾珍的私情被撞破,第七回焦⼤醉骂“扒灰的扒灰”语已有暗⽰,同时书中写秦⽒丧事,作者写贾珍“哭的泪⼈⼀般”,种种不堪情状,也包含着极为尖刻的讥讽。全书对秦可卿描写的⽂字不多,更少直接写到她,多半从周围⼈眼中及议论中展现她的形象。
秦可卿是⼀个美貌的贵族少妇,她的性格的显著特征是“温柔和平”,正因为这样她不能抵御诱惑,陷⼊⽆法⾃拔的境地。秦可卿的悲剧是《红楼梦》主题中⼀个重要的部分,它显⽰了这个贵族⼤家庭的荒淫腐朽的本质,特别是反映在宁府贾珍等⼈⾝上。在⼗⼆钗中,秦可卿是最先死去的⼀个。从作者对于她丧事的风光场⾯的⼤⼒渲染看来,这正顺应地导引出下⼀节元春省亲的更⼤场⾯的到来,⽽且也是和贾家后来的衰败形成对照。
秦可卿这个着墨不多的⼈物,却在读者⼼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附《红楼梦曲.好事终》:
朱家胜画梁春尽落⾹尘。擅风情,秉⽉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罪宁。宿孽总因情!
尘寰消长数应当---史湘云
富贵⼜何为?襁褓之间⽗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逝楚云飞。
史湘云,史侯家⼩,贾母内侄孙⼥,别号枕霞旧友,原籍⾦陵,⾃幼⽗母双亡,由叔⽗忠靖侯史⿍抚养。婶母待她不
好,“在家⾥竟⼀点⼉作不得主”。针线⼥⼯都须⾃⼰动⼿,每被⼈问及家计,她便红了眼圈,史⿍迁任外省⼤员,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
她平⽇敬佩宝钗稳重平和,⼈情练达。也曾劝说宝⽟要热⼼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思想性格与宝钗并不相同。有⼀回,她叮嘱新来贾府的薛宝琴道:“到了太太屋⾥,你别进去,那屋⾥⼈多⼼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时,宝钗批评她:“说你没⼼,却⼜有⼼,虽然有⼼,到底嘴太直了。”这正是与⼼机很重、城府甚深的宝钗的性格不同之处。
史湘云就其⾝世看,与林黛⽟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孤苦⽆依、寄⼈篱下的⾝世之感。但两⼈性格⼜很不相同。林黛⽟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史湘云娇憨活泼,开朗豪爽。有她在场,总是⽓氛活跃,欢声笑语不绝。⽆论芦雪庵割腥啖膻,凹晶馆⽉夜连诗,还是⼥扮男装,打扮成⼩⼦模样,都表现出她娇憨天真、襟怀坦荡的性格。“醉眠芍药裀”⼀回,浪漫⽓息更为浓烈:醉卧花下,红⾹散乱,蜂围蝶绕,⾹梦沉酣,犹呓语着“泉⾹酒冽,醉扶归……”,以其独特的个性光彩,⼀扫⼤观园⼥⼉国中的脂粉⽓息。
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侥幸配得青年公⼦卫若兰,但好景不长,“终究是云散⾼唐,⽔涸湘江”。贾母死
后,她去灵前吊唁,想到从此失去贾母的疼爱,想到⾃⼰不幸的⾝世遭际,便失声痛哭。史湘云豪放不羁,开朗放达的性格与其遭受厄运、⾝⽆所托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的对⽐,使全书的悲剧⾊彩更为浓重。
附《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来,英豪阔⼤宽宏量,从来将⼉⼥私情,略萦⼼上。好⼀似,霁⽉光风耀⽟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唐,⽔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河南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
好⾼⼈妒,过洁世嫌---妙⽟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质,终陷淖泥中。
妙⽟,贾府⼤观园内栊翠庵⾥的道姑,⾃称槛外⼈。本苏州⼈⽒,出⾝仕宦之家,因病⼊了空门,带发修⾏。
她“⽓质美如兰,才华⾩⽐仙”,唯⼼性⾼傲孤僻,不好亲近。听说长安有观⾳遗迹并贝叶遗⽂,随师⽗在长安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后因贾府贵妃省亲,⽤“请贴”将她请来,住进栊翠庵。但她对贾府中的富贵庸俗⼗分鄙视,把那⾦⽟珠宝⼀概贬为俗器。就某种意义上说,她与贾宝⽟性格有相通之处。她厌恶权贵之⼈,不亚于宝⽟痛恨国贼禄蠹。她孤芳⾃赏,有着惊⼈的清⾼、洁癖,贾母偶尔趁兴带了刘姥姥、贾宝⽟、林黛⽟等⼈到栊翠庵⼩坐。⾛后,她便吩咐底下⼈打⽔洗地。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也嫌脏,准备撂掉。后来贾宝⽟求情送与刘姥姥,却⼜引出她的⼀番话来:“幸⽽那杯⼦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然⽽她给多情公⼦贾宝⽟饮⽤的却是“⾃⼰常⽇吃茶的那只绿⽟⽃”。她虽每⽇与蒲团、禅堂为伴,却被宝⽟⼀个礼施得脸上⼀阵红潮,连宝⽟⽣⽇也牢记⼼头,还特地送去祝寿帖⼦。可见,孤寂的庵堂⽣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世欢乐的向往。她的内⼼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她是⼀个被封建豪门当作摆设,被宗教教义禁锢的年青少⼥。
妙⽟的结局,《红楼梦曲.世难容》写到:“…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愿。好⼀似,⽆暇⽩⽟遭泥陷;⼜何须,王孙公⼦叹⽆缘”,预⽰了妙⽟以后⾝世的不幸,留给了我们很⼤的想象空间,
附《红楼梦曲.世难容》:
⽓质美如兰,才华馥⽐仙。天⽣成孤癖⼈皆罕。你道是啖⾁⾷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好⾼⼈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将⽼,孤负了,红粉朱楼春⾊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愿;好⼀似,⽆暇⽩⽟遭泥陷;⼜何须,王孙公⼦
叹⽆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