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与《虞美人·听雨》对比赏析
作者:王杨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6
        人和马古人关于愁的诗词是很多的,其中辛弃疾《丑奴儿》就是一首非常好的言愁之作。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这首词里,作者将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深谙人生况味后满怀是愁却又难以言说进行对比,突出渲染了一个字并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言淡而味永,语浅而情深,令人回味无穷。
        先看词上片。辛弃疾回忆自己少年时代,风华正茂,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虽生长在山东沦陷区,亲见了金人的凶残,亲历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但祖父仕在金朝,心系宋室,不忘家国,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让他谛观形式,寻机会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这于少年辛弃疾的心中种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加之沦陷区人民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更有孔孟之乡所受到的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深刻影响,文武双全的他坚信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坚信中原是可以收复的,坚信金人是可以被赶出
去的。因此,他不知为何物,不识愁滋味。但为了学着前代诗家抒一点愁情,他只好上层楼。大概是一些生命的闲愁和爱情的相思之愁吧。值得关注的是此处连用两次爱上层楼,从诗歌的章法上讲起到了的效果。前一个爱上层楼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因为无愁,所以爱上层楼植树节在哪一天;后一个青海盐湖集团招聘爱上层楼是因为层楼为了学一点所谓的名士风流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正是风华少年时的无病呻吟,故作愁容的造作和憨稚。
        再看词的下片。这里笔锋一转,写出了自己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感情变化。多么浓重的识尽愁滋味,它几乎囊括了诗人大半生的岁月,21岁时聚集起义军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带领50骑兵北上济南敌营,生擒义军叛将张安国并押送至建康,从此宦游江南,不顾官职低微,一再奏表进言,力主北伐。在湖南创建飞虎军,在福建改革理财办法,积极打造铠甲,招募新军;镇江知府任上,又积极备战,遣谍侦查,拟建立江上万人劲旅,真真一个袖里珍奇光五,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热血男儿。
        但是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争权夺势,此消彼长,主和派忌讳谈兵,主战派不备而战,而辛弃疾作为仕金官员的后代,作为曾经的农民起义军将领的身份深深触犯
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而只是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被用来解决一些民政问题。政治夹缝中的辛弃疾不断遭受政敌的排挤和打压,在其23岁到68岁的40多年间,他多次被言官弹劾,三度罢职,闲居长达20年之久,如其在《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自嘲的一般,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正如清朝赵翼所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满怀报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辛弃疾,看到南宋当局形容耳朵灵敏的词忍耻事仇的投降政策下,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惨痛现实,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好寄托在词作上。这样,就产生了辛弃疾反映广阔社会内容表达深沉爱国情感的大量优秀词作。
        如《清平乐》中简单而朴素的村居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如《青玉案》中深情而执着的牵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鹧鸪天》中春入平原带来的盎然生机,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鸦;也有如《鹧鸪天》中对现实生活的貌似超脱,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如《瑞鹧鸪》中以道佛思想来对自己的安慰,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
乔紫乔        更多的辛词是悲壮,是豪壮,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如《摸鱼儿》中对朝廷当权小人的警告,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如《满庭芳》中对故作清高,如蛙鼓噪般的主和派的讽刺,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袖手高山流水,听蛙,鼓吹荒池;如《水调歌头》中对耀武扬威的敌人的蔑视,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如《水龙吟》中以动态的人物动作写出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如《永遇乐》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有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的坚贞赤诚;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的战斗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