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锤炼字句与对仗排比的艺术
陶文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2445
)  [摘要] 辛弃疾是两宋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开篇常如奇峰突起,
扣人心弦;结尾多隐喻象征,寓意深远。他好作奇怪语,炼字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词中对仗的内容、形式、手法丰富多样,尤善于在对仗中以开阖、正反、抑扬造成“合力”效应,表现出新鲜深厚的情思意蕴。其排比也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辛弃疾将词的意象美、音乐美、对称美、参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玉有微瑕,辛词的极少数作品没有做到逐字逐句地打磨,以致字词重复。顾随评其作品“细谨不拘,大行无亏”,是中肯的。
[关键词] 辛弃疾;
研炼字句;对仗;合力;排比[中图分类号] I206.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21)02-0063-08  辛弃疾,
号稼轩,是两宋最杰出的词人。顾随先生说辛弃疾词“如生铁铸成”①,其杰作“
个个字不但铁板钉钉,而且个个字扔砖落地”②。因此,
笔者撰写此文,具体探究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排比的艺术。
一、警句超拔 篇中出奇
先说辛词的研词炼字。早在晋代,陆机的《文
赋》就指出:“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③后来的诗论,更有了“炼句”、“炼字”之说。清代贺贻孙说:“盖名手炼句如掷杖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
灵,能使全篇俱活。
”④他用诗的生动意象来比喻炼句之妙。清代词论家刘体仁也说:“词有警句,则
全首俱动。
”⑤辛弃疾是两宋词苑创作量最为富赡的大家。他激情充沛,才华横溢,对大自然和社会人生有敏锐深刻的诗意感受,常有创作灵感突如其来,就运斤如风,一气呵成。但他坚执“诗在经
219讲话营惨淡中”
(《鹧鸪天》)⑥,完篇之后,常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清代胡薇元《岁寒居词话》载:“稼轩《贺新郎》《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岳珂谓其《贺新郎》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
用事太多。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未尝不呕心艰苦。
”⑦稼轩力求在一首词中,有语言精美、意蕴丰富的警句,使全篇俱活。他在词中多次诉说自己对警句的喜爱与重视,例如:“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贺新郎·赋滕王阁》)“半山佳句,最好是、吹香隔屋。”(《满江红·和傅岩叟香月韵》)“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满江红·游清风峡》)等。
于是,
在稼轩的许多优秀词篇中,都有令人赏心悦目、读后齿颊生香的佳句。尤其是词开篇的佳句,使人一见即两眸闪亮,如:
(例一) 渡江天马南来,
几人真是经纶手?———《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总第284期)
①③④⑤⑥
作者简介] 陶文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② 顾随: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叶嘉莹笔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260页。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贺贻孙:《诗筏》,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0页。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2页。本文所引辛弃疾词,均出自此书,以下不再一一注出。
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5册,第4034页。
(例二)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
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例三)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例四)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例一起句用《晋书》“五马浮江”典故,形象地表现公元1127年宋室南渡;次句劈空一问,蔑视并斥责南渡以来当政者苟且偷生偏安误国的罪行。“几人真是”,讽刺辛辣,真有杜诗“一洗万古凡马空”之概,雷霆万钧,振聋发聩。例二借春天衰残景象寄托哀时愤世之情。刘永济先生说:“‘更能消’三字,知如此风雨残春,经过已多,还能消受几次。曰‘又归去’者,示春残不止一次,故可伤也。”(《唐五代两宋词简释》)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赞:“起句‘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百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②笔者认为,此词开篇,可与南唐后主李煜绝命词《虞美人》“满腔恨血喷薄而出”③的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媲美。例三开篇即运用拟人化手法,说青山
想与抗金的“高人”叶衡倾诉心曲,又把青山比喻为器宇轩昂联翩奔腾而来的万马,令人联想作者昔年跃马挥戈抗金杀敌的战斗经历,真是意象雄奇飞动,情意丰厚,前无古人。例四紧扣词题,落笔即以南剑双溪里有神剑的传说起兴,说自己登上高楼,就渴望得到一柄倚天万里的长剑,一举扫清笼罩西北的浮云,把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表达得豪气干云。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评赞:“宝光焰焰,笔阵横扫千军。雄奇之景,非此雄奇之笔,不能写得如此精神。”④仅从以上四例,即可见稼轩词开篇多有气势磅礴、扣人心弦的警句,真乃工于发端。
在稼轩词篇的中间,也不乏警句。例如: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稼轩在夜行黄沙道中,闻到那阵阵醉人的稻花香气,又听见一片热烈的蛙鸣之声,他感觉到这是青蛙在喜说丰年呢。词人打通了听觉和嗅觉,又移情于物,使欣喜的情趣漫溢纸上。顾随《稼轩词说》评赞:“古今词人唯有稼轩能道。”⑤再看: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祝英台近·晚春》这首词在以雄奇悲壮为主导风格的稼轩词中,却显出哀婉缠绵,堪称别调。这三句是词的过片,描写少妇数花瓣卜丈夫归期,才簪上又取下数,一再重复这个单调无聊的动作,可见她的痴情。真是细节传神,惟妙惟肖。更看一例: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说此词:“客途遇艳,瞥眼惊鸿,村壁醉题,旧游回首,乃赋此闲情之曲。”⑥稼轩形容自己不见伊人之旧恨,直如春江长流不断;而此后又未能再见伊人,故新恨也似云山千叠。这两个比喻兼夸张的意象,表达了他内心新旧之恨深长不尽,真是既生动贴切,又淋漓悲壮。篇中内容充实,有佳句,可谓“熊腰”。
稼轩词更多更精彩的句子,在词的结尾。请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
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收藏奇石
上片回忆他青年时率义军抗金、跃马杀敌的非凡经历,气氛紧张热烈,场面宏大壮丽,作者叱咤风云的英姿跃然纸上。下片描叙现今被迫闲居的颓唐衰老境况,与上片形成强烈对比。结尾两句,感叹他南归后屡次向朝廷上陈“万字平戎策”,却得不到一点回应,换来的只是东邻家的种树书!作者以自我嘲
戏的口吻,抒发出沉郁的悲愤苍凉。真是笔力千钧,撼人心魄,催人落泪!《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结尾云:“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稼轩以吞咽式抒情法,用反语、淡语、轻松语表达岁月流逝、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痛,却显得含蕴深厚,耐人寻味。
才高胆大的辛稼轩,还在词的结尾用点睛妙笔,为人物写真。请读《清平乐·村居》:
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总第284期)
①③②④⑤⑥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上册,第535、531、519、1151、126页。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0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荞头炒腊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先师吴小如先生评析说:“此词下片写这户人家较大一点的孩子都在户外参加劳动,唯有最小的一个却显得无聊,只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着玩”,“一副惬意而惫赖的神情跃然纸上”。①这个结尾显现出稼轩观察人物锐敏细致与艺术表现力的高超不凡。再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下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是稼轩晚年名作。上片写他登楼壮览神州山河引发千古兴亡之思。下片就地怀古,专写孙权:这位少年英雄率领千军万马雄踞江东,敢与曹操与刘备等前辈争锋,多次抵御并战胜南侵的曹操大军。曹操曾赞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词的结尾直接引用曹操原话上半句,却有意忽略了下半句,留给读者联想、咀嚼。全篇以极凝练的笔墨塑造出生气虎虎的孙权英雄形象,对怯懦无能、苟且偷安恰似刘表之子的南宋统治者予以辛辣讽刺。陈廷焯评此词“魄力之大,虎视千古”,又赞词的结尾“信手拈来,自然合拍”②,是精切的。
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馀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③辛稼轩善于在词的结尾用带有象征性的景物,表现他对国势政局的深重忧虑及其力挽狂澜的救国壮志抱负。以下举出三例:
(例一)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
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例二)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例三)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国家公务员面试地点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例一结尾这斜阳烟柳,景物暗淡,情调凄婉,令人肠断。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释》说:“‘斜阳’以比国势之衰微,‘烟柳’则比朝政之昏暗,此正所以令人‘断肠’之处也。”④例二,词中深切怀念抵御北方强敌建立不朽功业的谢安。谢安被皇帝猜忌弃用,晚年长日惟消棋局,故而结尾并非一般的写景,而是以江头风浪摧毁房屋暗喻南宋主战大臣处境艰危,表达词人沉郁苍凉的忧国之情。例三,词人写他幻想飞上太空,挥宝剑要砍去月中的婆娑桂树,使大地山河大放光明。这婆娑桂树,隐喻侵占中原的金朝统治者,也包括南宋朝廷中的投降派。如此意境浪漫的结尾,使词情昂扬,又令人心生美妙遐想。
辛弃疾还多次在词的结尾写出蕴含自然、社会与人生哲理的警句。例如《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今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赞此词云:“此阕写景而兼感怀。江树尽随天远,好山则半被云埋,人生欲望,安有满足之时,况世途艰险,过于太行、孟门,江间波浪,未极其险也。”⑤可见,篇中“浮天”、“带雨”和结尾“江头”、“别有”这两联,都在写景、抒情和议论中寄寓哲理。人间行路之难,象征着政治的险阻、抗战派人士斗争的艰难,也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艰辛与忧患的哲理思考。而另一首《鹧鸪天·代人赋》结尾的哲理更加美妙、丰富、深邃: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此词描写江南山村原野初春风光,清新秀丽,生机蓬勃,饶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纯用白描写生,笔笔精彩传神。刘永济先生评赞结尾两句说:“可见作者之人生观。盖以‘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对比,觉‘桃李’方‘愁风雨’摧残之时,而‘荠菜’则得春而荣茂,是桃李不如荠菜,亦即城市生活不如田野生活也。此词与东坡《望江南》后半阕……用意相同,皆以城市繁华难久,不如田野之常得安
陶文鹏 论辛弃疾词锤炼字句与对仗排比的艺术
①②③④
五味对应五脏
吴小如:《诗词札丛》,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286页。
⑤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中册,第970、985页。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第279页。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上册,第536页。
适。再推言之,则热心功利之辈,常因失意而愁苦,不如无营、无欲者之常乐。此种思想与道家乐恬退、安淡泊之理相合。”①还可以想到,稼轩对朴实无华、不畏风雨、先春而放的荠菜花的赞美,是对生命力的讴歌,也表现出他对官场风雨的厌恶,他的顽强乐观个性以及清新纯朴的审美情趣,也使人感悟到美在自然朴素之中的真谛。可见这两句词恰似橄榄,其甘美滋味让读者品咂不尽。
二、妙笔点睛 神光四射
炼字与炼句紧密相关。清代贺贻孙说:“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②张表臣说:“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矣。”③陈仅说:“炼句、炼字皆以炼意为主,句、字须从意中出也。”④对炼字的研讨,又产生了“诗眼”之说。杨载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⑤诗眼指的是句中最关紧要的字。刘熙载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⑥在诗句中,最生动地表现事物的形状、动态、神情,并能把不同的词组联系起来的“眼”,一般
是动词或形容词,也有意义虚而不实的语助词和副词。清人沈德潜主张诗眼应当使用寻常的字,他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近人挟以斗胜者,难字而已。”⑦这些寻常可见的字,被杰出的诗人词家别出心裁,巧妙运用,能够最精准地透露出诗人的心灵隐秘和他对景物、事件的独特感受。
辛弃疾对于诗眼的选择和提炼极其重视。他在诗词中多次说诗眼,如:“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揩拭老来诗句眼,要看拍堤春水。”(《念奴娇·和信守王道夫席上韵》)而他在作词炼字的实践中,也努力做到了“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上文所举《鹧鸪天·代人赋》上片,“陌上柔桑破嫩芽”句,形容词“柔”和“嫩”自然配合,相互映照,动词“破”字是“平字出奇”的句眼,极生动新鲜地表现出早春桑芽绽放的蓬勃生机与活力,真是点睛妙笔!
稼轩确是运用动词、形容词作诗眼的艺术高手。请欣赏下面的句子:“漠漠轻阴拨不开”(《鹧鸪天·败棋,罚赋梅雨》),“小阁横空,朝来翠扑人衣”(《新荷叶·再题付岩叟悠然阁》),“剩云残日弄阴晴”(《江神子·和人韵》),“脉脉石泉逗山脚”(《兰陵王·赋一丘一壑》),“却怪歌声滑”(《六么令·用陆氏事》),“一榻清风殿影凉”(《鹧鸪天·鹅湖道中》)等。其中“拨”、“扑”、“弄”分别化用了苏轼的“满座顽云拨不开”、杜牧的“岚翠扑衣裳”、苏舜钦的“娇云浓暖弄阴晴”,诗眼有力度或有情意;而“逗”、“滑”、“凉”或拟人化,或打通触觉与视听觉,都是稼轩灵心妙感的新奇用法。
稼轩写景擅长白描,也善于彩绘。他多次用颜字作诗眼,营造出彩鲜丽夺目的意象或境界,如“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霜天晓角·赤壁》),“露染武夷秋,千岩耸翠”(《感皇恩》)等。
明末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说稼轩“奇士乃有奇作”⑧,“煞有奇气”⑨,说得中肯。稼轩确实好奇,喜作奇怪语。其词篇如《兰陵王·恨之极》、《山鬼谣》、《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千年调·开山得石壁》等,堪称奇诡怪诞之作。而“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满江红·游南岩》)、“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一枝花·醉中戏作》)、“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水调歌头·赵昌父七月望日》)等,皆是“奇怪语”。稼轩“好奇”的审美趣味,也体现在他对诗眼的选择与锤炼中。例如“翠浪吞平野”(《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
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总第284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⑨⑧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中册,第981、618页。
贺贻孙:《诗筏》,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141页。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
5页。陈仅:《竹林答问》,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2242页。
杨载:《诗法家教》,何文焕:《历代诗话》,下册,第737页。
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6页。
沈德潜:《说诗晬语》,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1页。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下册,第1098页。
湖》)。因为下雨,福州西湖水陡涨,作者感到一片湖水茫茫,好像把广阔的平野都吞没了。这个“吞”字大胆夸张,得奇险灏瀚之致。又如:“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满江红》)此词起笔就是“敲碎离愁”,可以感受这位闺中思妇对于沉重如砖石般压在她心头的离愁是多么厌恶痛恨。“敲碎”与“离愁”搭配得奇特新警,立即扣人心弦。后两句再点出是闺妇希望窗外风摇翠竹之声帮助她敲碎离愁。在此词之前,唐宋闺情词中,不曾有过这种宛如奇峰陡起的开篇,再举一例:
云岫如簪。野涨挼蓝。向春阑、绿醒红酣。
———《行香子·云岩道中》开篇两句,一比一赋,一静一动,第三句妙用拟人化手法写绿“醒”红“酣”,于是,暮春时节山野彩缤纷的美景如画展现。作者连用“涨”、“挼”、“醒”三个动词和一个形容词“酣”,
好似向读者亮出四颗璀璨的珍珠,非常美妙奇特。辛稼轩很敬仰同乡前辈女词人李清照,曾作《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模仿她用白描和口语写景抒情。李清照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句,以形容人或动物躯体的“肥”和“瘦”这两个俗字,来赞美暮春浓密的绿树和稀少却美艳的红海棠花,由于用字新奇,人工天巧,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其后,词人黄机《谒金门》、赵善括《好事近》、吴潜《摸鱼儿》都袭用了“绿肥红瘦”四字。稼轩却在模仿中创新,用了“绿醒红酣”来形容晚春绿树红花的意态神情,使李清照创造的这两只诗眼,闪耀出新奇的光彩。
以上所说词眼,都是动词和形容词。在稼轩词中,也有妙用副词、连词等虚字作诗眼的,例如: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
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此词是稼轩晚年出镇京口时作。全篇追忆和颂扬大禹治水使神州大地免于陆沉,人类得以在平地上安居乐业。过片描绘红日西沉、大江白浪滔滔东去景,使全篇意境阔大壮丽。作者在此联中楔入一个“又”字和一个“长”字,将眼前情景与无穷无尽时空连接起来,正如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评赞杜甫“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一联诗时说:“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①顾随《稼轩词说》评曰:“‘又’者何?一日一回也。‘长’者何?不舍昼夜也。传神阿堵,颊上三毫,尚不足
以喻之。”②可见,“又”、“长”二字写出红日与大江从远古到今乃至将来,日日夜夜都在讴歌大禹拯救苍生之不朽功绩。这是稼轩虚字活用、平中见奇、珠璧相照的又一点睛妙笔!
三、对仗排比 手法高明
这一节论稼轩词对仗的艺术。词的调谱一般只规定是单调、双调或三段、四段,规定字数、句数,各段哪几句押平韵或仄韵,并未硬性规定必须对仗。因此,词显示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短参差之美,不像五七言律诗那样展现整齐对称之美。但是,相当多的词调,如小令《浣溪沙》下片,有李璟“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苏轼“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的精彩对仗,故而后来的《浣溪沙》词下片以一联对仗为正体。又如长调《沁园春》,由于以苏轼的《赴密州,早行,马上怀子由》为正体,此词上下片有领字以下的四个四字句都用了对仗,其后《沁园春》即以对偶为工。再如《满江红》,此调前后段各两个七字句,也没有规定对仗,但因为张先、苏轼、周邦彦都有美妙对联,后来便以对偶为佳。译林英语四年级上册
辛弃疾具有高超的对仗艺术。他的《新居上梁文》、《贺袁同知后》都是讲求对仗的骈文,还有一篇启,留下了“貔貅沸万灶之烟,甲胄增一鼓之气”这两个气势逼人的对偶句。他还创作了中二联对仗的《即事示儿》、《送别湖南部曲》等五七言律诗。稼轩在长短句歌词中常插入精彩的对仗句,使篇中骈散结合、句式和节奏多样,更有利于表现丰富、微妙、多变的情思意蕴。
在稼轩词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陶文鹏 论辛弃疾词锤炼字句与对仗排比的艺术
①②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第420页。
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下册,第1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