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物业管理方案
第九章辛弃疾
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一、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是南宋最为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1140-1162)为率众起义,擒贼南归时期。家庭的爱国教育,追杀义端,说服义军归宋,生擒张安国。
第二期(1162-1181)为辗转任职,筹措恢复时期。进献《美芹十论》、《九议》,创建飞虎军,职务频繁调动,被弹劾第一次罢职。
第三期(1182-1203)为长期闲居,一度起用时期。带湖十年闲居,闽中三年起用,遭诬陷第二次罢职,瓢泉八年退隐。
第四期(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再度出山却不被重用,第三次罢免官职,临终高呼“杀贼”。
二、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也分为相应的四个时期:
第一期是辛词创作的起步阶段,他在南归前已经开始填词,并显示出一定的才能,可惜没有词作流传于世。
第二期是辛词豪放风格的初步形成阶段,此期的词作反映了他重整河山的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激奋,雄豪悲壮。
第三期是辛词创作的高峰、高产阶段,此期词作的题材内容不断拓新,表现手法日渐成熟老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第四期是辛词创作的收束阶段,此期词作不多,但绝无衰飒之气,仍然处处流露出关心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激情,格调也给人以心高志壮、英伟磊落之感。
第二节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词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地展示出时代的动乱
、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完整地抒写出作者一生的行藏出除和精神个性,在词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辛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1)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爱国热情。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并以英雄许人,同时也积极投身时代激流,亲自参加了抗金斗争,写出了不少“气吞万里如虎”的壮词,塑造出叱咤风云的少年英雄形象,代表作品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他不仅直接描写抗金战争的场景,从正面鼓舞人心,还通过赠答、送别、祝寿等题材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战,从侧面反映自己的心志。
(2)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路的无限焦虑。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南归以后却被投闲置散二十年,恢复大志无法施展,爱国挚情无人理会,“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以词来抒发报国无门、烈士暮年的悲愤,而他的
悲愤又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的,因此就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悲愤、整个民族的悲愤,塑造出幽愤难平的失意英雄形象。代表作品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
(3)不满南宋朝廷的偏安政策,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辛词中时常表现出深厚广博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嫉恶如仇的社会批判意识,他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探寻、反思民族悲剧的根源,因此他的词作较之一般的愤世之作,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辛词谴责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抨击统治者的是非混淆、贤愚不辨,痛恨投降派的排斥异己、妒贤害能,这都大大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代表作品有《摸鱼儿》(更能消)。
2. 描绘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表现闲适心境和隐逸情趣的作品,也是辛弃疾对词境的一大开拓。此类词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类是啸傲林泉、遣赏意兴之作,清旷恬淡,活泼灵动,富有乡土气息,使其英雄失志之悲在山水田园中获得某种程度的慰藉和解脱;一类是在流连风景、表示与世相忘时,又不能做到真正忘怀世情,反而在闲适中透露出用世之志和不平之气,显示出其不甘寂寞的英雄本,这表明山水田园之趣并不能真正占据他的心灵。代表作品有《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二、辛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旷词风,而又有所发展,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成为南宋最伟大的词人,而且在整个词史上也是一位划时代的作家,辛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 境界雄奇开阔,形象鲜明飞动。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辛弃疾笔下所描绘的自
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象;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多属于奇伟英豪、金戈铁马的英雄;他所创造的自我形象,也具有雄姿英发、慷慨悲歌的气概。辛词中的形象,气势飞动,意境阔大,带有力度美和崇高美,充满了英雄主义彩,这在两宋词史上是别开生面的。
2. 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辛词多采用直抒胸臆的赋笔,以情感人;有时也用比兴手法,以香草美人为喻来寄托情志;辛词善于叙事,敷陈铺排,借事遣怀;也善于议论,意气风发,感情丰满。他尤其喜好用长调、作长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诸种手段,讲究章法收纵、开阖、起伏的多变,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
3. 创新并丰富了词的语言,体现出高度的语言技巧。如果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那么辛弃疾就是以文为词,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草原教学设计4.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辛词以豪放为基调,悲慨雄放、沉郁苍凉是其主导风格,同时兼容闲适平淡的清新之调、妩媚缠绵的婉约之作、寓庄于谐的谐谑之体,词风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
更为突出的是,他在强化词的意格风骨、为词注入阳刚之气的同时,又充分保留了传统词体温婉曼长的审美特质,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新词风,或刚健中含婀娜,豪气中见柔情,或摧刚为柔,寓悲壮于深婉,显示出词人超凡的功力。
第三节辛弃疾的影响
一、在南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完成了词体和词风的大解放、大变革。在他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创作倾向大体相同的爱国词派,并绵延至南宋后期而余波不绝。其中有与他大致同时的陆游、陈亮、刘过等,稍后有刘克庄、戴复古、刘辰翁等,声势浩大,引人注目。
二、辛弃疾不仅对南宋爱国词坛产生了实际影响,而且他也一直对后世的文学史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宋末的遗民词人、金代的元好问、清代的陈维崧以及近代的梁启超等人,都是推崇稼轩、深受辛词沾溉的作家。
土豆烧肉怎么做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
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的《摸鱼儿》,借美人迟暮和遭妒被弃的不幸境遇,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
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此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蛾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是宋王朝腐朽积弱的时代,正是半壁河山落入敌手的时代。辛弃疾是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是位出的政治家。辛弃疾二十二岁时,便在沦陷区的老家济南啸众起义,抗击金兵。二十三岁时,曾亲率五十骑,冲入五万金兵把守的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押赴江南处决。这事曾轰动朝野,连皇帝也要“一见三叹息”。二十六岁,他进奏《美芹十论》;三十一岁,又作《九议》。这些奏议对当时的敌我形势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并能提出一些符合时宜的抗敌复国的主张。辛弃疾三十三岁时出知滁州,这里地处抗金前哨,受金侵略者蹂躏“最酷”,“地僻而贫”(周信道《奠枕楼记》),但经他半年的精心之力,很快就变成一个“面城邑之清明,俯闾阎之繁顆,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崔敦礼《宫教集》,代严子文作《滁州奠枕楼记》)的新滁州。辛弃疾却是一个“有文武才”的“伟人”(同上)有人把他比作谢安石。难怪右丞相叶衡也称赞他“慷慨有大略”,而“力荐”于朝(《宋史辛弃疾传》)。
但南宋最高统治者却未能真正认识辛弃疾的才能而加以大胆擢用。从二十三岁(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南渡以来,到写这首《摸鱼儿》时的四十岁,已经经历了十七个春秋,但他还只能充当一般的地方官吏,而不能到抗敌前线去指挥作战,或留在朝廷上参与军国大事。而且对他的调动还格外频繁,十七年间换了十二个地方,使他的才能难于发挥。眼看自己已进入不惑之年,怎么能不感慨万分呢!所以,在这次仍无任何升迁迹象的调动——由湖北转运副使移任湖南转运副使中,使他的愁绪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感人至深的佳作《摸鱼儿》。
词首句兀突而起,激切不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更能消几番风雨?”“消”,经得住;“更能消”,还能经得住?全句意思:还能经得住几番风雨?也即再经受不起几番风雨的摧残了。这里的“风雨”,从字面上讲,是摧残众花的自然界的风雨,实指摧赶岁月匆匆流逝的风雨,消磨摧残美人政治生命的风雨。而且这两者又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从这句
可以看出,这位美人已经受过多次政治风雨的袭击,身心已受到严重的创伤。有人认为这句是肯定句式,解为:“如此风雨残春,经过已多,还能消受几次。”(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我认为不太
准确,因为如果这样讲,这位美人就不应该“惜春”了。这句应该是一个反诘疑问句。清陈廷焯说:“起处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这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说得很中肯。
词接着写道:“匆匆春又归去”。写的是眼前实况,是诱发前一句所写的美人感叹的因由。“匆匆”这个形容词重迭,道出了这位美人的特殊心理状态,很形象,很深刻。
“惜春长怕花开早”。“惜春”两字,点出这篇次的主旨。正因为“惜春”,所以“长怕花开早”。因为花开得早,也就凋谢得早。“长”者,“常”也,见出美人对花开花落长久以来一直耿耿于怀,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触景生情,这正与首句“几番”相呼应。“何况落红无数”,这句既是即目,也是追忆。“花开早”一叫人“怕”,何况已是“落红”。而且还是“无数”的“落红”。景逐次暗淡,美人心情也随之愈加沉重。“春且住”,这是美人悲伤至极喊出的心声,表现的情绪不可谓不激烈,但却有软弱无力,显系虚张声势。不信请看下句:“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算什么留春理由?这不正充分暴露了她那无可奈何幼稚可笑的神貌?!但也惟其如此,才使人们感到迟暮美人的可怜和可爱。前人评这句词是“痴语”、“情语”,可谓洞察美人的心胸。又有人解释:“无归路”是指春溜走了,春草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这样理解显然不对。这句是美人留春的话,意即你的归路已经被春草挡住了,无路可走了,不要走吧。此处的“归路”,与第二句“归去”,是同一个含意。人们可能会问:前面说“春又归去”,这里又说“无归路”,不是矛盾的吗?是的,是矛盾,但这是美人心理矛盾的反映,是美人“惜春”惜得深,惜得发痴的表现。
十二个月>财产保全担保
春已归去,美人明知春不能来同她对话,但她却偏要“怨春不语”。这个“怨”,怨得神态毕现,见出美人怨重憾深。“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对此句的理解也颇多歧异,或以为喻小人(指秦桧等人)当道;或以为指少数爱国志士在力挽颓势;或以为影射南宋小王朝的残败局面。这些理解都可以,都讲得通,古人有所谓“诗无达诂”!但这样理解似乎有些牵强。此处只是表现美人在留春留不住,春匆匆归去后而产生的空虚寂寞的心境罢了。在美人眼里,春归去后,大地显得空空荡荡,毫无生气,唯有几只蜘蛛在忙碌地织网而已。这几只蜘蛛的出现,更有效地衬出大地的沉寂。这种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词里运用得很普遍,如王炜的《鸟鸣涧》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物声响,正为衬托春山的幽深寂静。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词上半片只是抒写美人因年龄渐大而惜春,因惜春而留春,因留春不得而怨春,其实意如屈原所倾诉的“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这里的美人,当然是作者借以自比。有人说,“以风雨飘摇象征国事的危急”等等,联想也属牵强。
词的下片所要表现的内容,我们同样可以用屈原《离骚》的一句诗来概括,即所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伤灵修之数化”。这一点与上片有联系,也有区别,有递进,但归根结底,遭妒被弃却是产生惜春心理的根本原因。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指陈皇后失宠后,被打入长门宫,武帝曾与她约定好日子相会,但后有爽约。
这是作者编造的故事,历史上无此记载。“蛾眉曾有人妒”,作者以为陈皇后失宠是由于人家的嫉妒。这一点也纯属编造。根据《史记外戚世家》、《汉书长门赋序》记载,倒是陈皇后实实在在地嫉妒卫子夫,而不是她遭到人家的嫉妒。作者这样写,无非想说明陈皇后之所以失宠,关系不大。但现在很多注本都顺着作者的编造做注,这就不妥当了。诗词的注释,起码要给读者一点真实的历史知识。“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文选长门赋序》说,陈皇后被弃后,“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相如替她写赋“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陈皇后有无向相如买赋,不得而知,但“陈皇后复得亲幸”,却纯系子虚乌有之事,所以辛词说,陈皇后纵使花费千金买赋,又有什么用呢?
愁闷悲思向谁诉说?但现在许多注家却又不据辛词作注,而专信《文选》之说,以致弄得这两句词扞格不通,因为如果陈皇后“复得亲幸”,就不存在“脉脉此情谁诉”的问题,她尽可以向武帝倾诉去嘛!这里作者当然又以陈皇后的被弃,以喻自己所遭受的排斥和闲置。
孕妇拉肚子怎么办“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玉环飞燕”,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和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两人均善歌舞,并得幸,但后又都不得善终:杨玉环被缢于马嵬,赵飞燕自杀于被废。这两人又都以善妒著称。作者在这里借其可悲结局以警告那班骄横一时、专以打击陷害忠良为能事的权贵奸小们。“闲愁最苦”,“闲愁”。因闲暇而愁闷。字面上仍是紧扣美人被冷落遗弃后的心情,但骨子里还是借以表现作者自己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国家效劳而产生的忧愁。“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有人说这几句作者已抛开己身之遭遇,说到国家局势之危急,“斜阳”以比国家之衰微,“烟柳”则比朝政之昏暗,
此正所以令人“断肠”之处。这样比附毋宁过于直接、牵强。其实这两句仍没有离开写弃妇的心理状态。美人被弃,登楼眺望,眼前所见,一片烟柳迷蒙、夕阳西坠的景,她怎能不感到迟暮哀愁呢?在古代诗词中,象辛词这样把登楼与哀愁联系在一起,使俯拾皆是的。诗中如著名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崔颢《黄鹤楼》即是。堂堂的男子汉,触景生情,尚且要“独怆然而涕下”、“烟波江上使人愁”,何况弱女?词里更多,如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雨,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重元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这里登楼所见,还不是令人断肠的“斜阳”、“烟柳”,而是微风、“芳草”这类有生气的景物,但同样要引起观览者的哀愁。可见人们只要心有所坏,愁思莫解,不管见到什么景,都会引起相同的反应的。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对“斜阳”、“烟柳”作种种曲解。
总而言之,《摸鱼儿》词始终紧紧扣住美人的迟暮和失宠这条线索来写,并以此借喻作者自己的失意。在后面这一点上,读者当然可以有广泛的联想余地,只要符合作者的身世,都可以尽情去联想,去发挥。但也仅止于此,如果越出这个范围,随意比附,甚至大至政局大事,敌我形势,那就漫无边际而令人无所适从了。
辛弃疾词以豪放著称,但他是一个大家,各种表现手法都使用得十分纯熟自如,如这首词就写得很委婉含蓄,近于婉约派词风。当然,作为一个矢志于驱敌复国的英雄,在这首委婉含蓄的词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那颗善善恶恶的愤激不平的心在。难怪宋人罗大经说:“愚闻寿皇(宋孝宗)见此词颇
不悦。”(《鹤林玉露)》辛词与一般词人之词的确大有异趣,这一点我们是应该指出的。
此词的艺术特点:
(1)此词直接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无穷。
(2)此词善于运用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3)此词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子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