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ro Complex of Xin Qijis Poetry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摘 要
作为南宋爱国词人的辛弃疾,词风刚健豪放,词中充盈着一股浓郁的英雄豪气。这与他富有传奇般的经历,渴望国家统一的宏伟志,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有着重要的关系。他的词,是发自英雄心灵深处最真切的呐喊。全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辛词的英雄情结:一、初出茅庐英雄气 二、最是宏伟英雄志 三、华发苍颜英雄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的这种英雄情结在他豪放的词风中也能得到印证。
关键词: 辛词;英雄情结;豪放词风
Abstract
As a patriotic Ci make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XinQiJi was famous for his vigorous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as well as the strong heroism in his Ci. It had significant
relation with his legend experiences, his magnificent aspiration of eagering the unite of his country as well as his grief and indignation sentiments unrealized lofty aspirations. His Ci is the esrnest yelling out of the deep soul of a hero.  The whole passage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o describe the heroism complex:Firstly, his completely inexperienced heroism; Secondly, his magnificent heroism ambition; Thirdly, his heroism grief when he was old. Another worth to be mentioned is that his heroism complex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in his unconstrained style .
Key words:Xin Qiji Ci; heroism complex; unconstrained 呼吸作用表达式Ci style
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国势衰微,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然而在这样的世道中,却有人勇敢擎起抗金大旗,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他就是被称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他是一个词人,但他并非有意作词人,而是在事业受挫后把英雄的忧愤寄之于词。准确的说,稼轩词不是歌者之词,不是词匠之词,甚至也不是同于苏轼式的词人之词,而是英雄之词。黄梨庄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
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梦见流鼻血是什么征兆……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英雄壮志难酬,心中难免郁积,发而为词,形成不可遏制的典型情绪———英雄情结。杨济舟说:“正是由武变文的角错位才成就了辛弃疾的英雄情结,且贯穿在其大量的词作中。”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看附着在稼轩词中的这股英雄情结的成因、表现及其难掩的悲愤。
大丽花花期
一、初出茅庐英雄气
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地区,祖父辛赞虽然“被污虏官”,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人。他虽然在金朝做官,但是回到家里时,常常抒发对金人统治的不满情绪,表示有机会还要效忠宋朝。辛赞在闲暇的时候,还带领年幼的孙儿辛弃疾凭吊汴京的皇宫,回想故国往日的太平景象。辛赞还常常带领辛弃疾登上高耸的城楼,险峻的山川,一同观望祖国的壮丽山河,指画攻守形势。这些都激发了少年辛弃疾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感情,为他日后在词中塑造大量的爱国英雄形象奠定了基础。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迁都开封,然后大举南侵,杀得宋军节节败退。这一举动激起中原百姓同仇敌忾之心,全国各地纷纷起义,抗击金兵。年方二十二岁
的辛弃疾也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余人的队伍。后来辛弃疾把自己的部队并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中,自己担任军中的掌书记。耿京义军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当时济南有个叫义端的僧人也拉起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辛弃疾推荐他加入了耿京的军队。然而没多久,义端窃取了耿京的印信投奔金营。耿京大怒,要斩辛弃疾。辛弃疾曰:“匄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耿京同意了。辛弃疾快马加鞭,终于在前往金营的途中追上了义端,一刀把他斩落马下。这一壮举使他愈发得到耿京的信任。后来由于抗金形势的变化,辛弃疾劝说耿京率部与南宋朝廷联合作战,并受命去进行商洽。然而在他完成使命回来复命的途中,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经将耿京杀害,并裹挟一部分人马投降了金人,当上了济州知府。辛弃疾闻讯大怒,立刻上马,带着五十名敢死队员,直闯济州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生擒张安国后,他带领上万名悔悟了的士兵星夜兼程赶回淮河以南的南宋疆域。关于辛弃疾的这一壮举,与他同时代的人洪迈在《稼轩记》中写道:“(稼轩)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马,束马衔枚,间关西秦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而三叹。”我们可以说这一段不平凡的军旅生涯,在辛弃疾的一生中虽是短暂的,但却是很有意义的,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辛弃疾和陆游都是南宋著名的爱国文人,一个以词名,一个以诗名,但辛弃疾更多的却是一种“真实刀”的干劲!战场上的厮杀,智勇双全的才干,让我们看出了他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英雄气概。
在他南渡以后,这段富有战斗意义的生活,便经常出现在他的记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里:
教师资格证用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也常说“文如其人”。辛弃疾少年英雄,驰骋疆场,他的词中才充满了浓郁的英雄豪气。进一步说,正是由于这英雄的气概、难舍的赤子情怀、心系故国的忠肝义胆,凝聚在一身,表现在词作中,形成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情结。“情有所感,不能无所寄;意有所郁,不能无所泄”这放在辛弃疾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二、最是宏伟英雄志
高尔基说过,英雄的事业需要英雄的语言。辛稼轩的宏伟志向则通过他数量丰富的英雄之词得到了体现。
现存稼轩词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词是《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松鼠教学设计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虽是一首祝寿词,却不同于宋代那些流于应酬,满篇夸张恭维的词作,全词通篇燃烧着作者火热的爱国情感。词的上片,热烈赞扬赵彦端的风采和才干。“带得无边春下”一句实际上是盼望赵彦端为国家大干一番,留下不朽的业绩。下片则从祝寿筵席上的欢乐气氛生发开去,表达了对“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抗金事业的神往,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必胜信念。“闻道”三句既是对赵彦端的期望,也是对抗金大业的期望。结拍二句,祝愿友人在未来的北伐事业中受到皇帝重用,大展雄才。辛弃疾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书》这一首祝寿词里也说: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曾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层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上篇纵论国事,一开头就痛斥南宋当权者偏安误国的罪行,点出了平戎万里的事业只能由真正爱国的人来承担。下片转到祝寿的题面上来,表面是对韩元吉的赞颂,实际上是以国家大事相期,以“整顿乾坤”的宏伟抱负共勉,充分反映了词人本人对抗金事业的必胜信念和顽强乐观的战斗性格。那怕是自己正处于被迫归隐的思想苦闷时期,他的这种战斗性也未曾稍减,甚至在为别人祝寿的场合,也要充分表露战斗的锋芒。这首词,既对南宋统治着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与批判,又正面地重申了自己的爱国信念,思想意义十分突出。
辛弃疾还有一类词是通过登临写景或咏古抒情来表现爱国情感,英雄之志的。如登建康赏心亭有《水龙吟》、《念奴娇》,登江西造口有《菩萨蛮》,登京口北固亭有《永遇乐》、《南乡子》。辛弃疾在这些词作中,借景抒情、移情入景,多角度书写祖国河山的秀美来引发人们对故土的怀念,对祖国分裂的忧愁和愤恨。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作者含泪写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六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沧海浮生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到这一年为止,辛弃疾到南宋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当初他满怀爱国的热忱,率领抗金义军过大江。十二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盼着南宋朝廷积极抗金,直捣黄龙,收复失地,统一中国。可是腐朽的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丧尽国格,千方百计打击排斥主战派。建康是辛弃疾首次南下晋见高宗的地方,这次旧地重游,又到建康,辛弃疾心情无法平静。此词就是在此情此景中爆发出来的一首抒愤之作。上片主要写景,但并非纯客观地写自然景物,而是写有我之景,即融进了作者深挚之情的主观化景物。“遥岑”三句,极力渲染悲伤的气氛,“落日”三句极写黄昏之境的悲凉。“把吴钩”三句,则有融情之景完全转入写人情人事,满怀愁绪。下片重在抒怀,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伤,对年华流逝的怅惘。最后三句,十三个字一气贯注,令人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之深。夕阳西沉,孤雁哀鸣,国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辛弃疾看“吴钩”拍“栏杆”以表达欲上阵杀敌的愿望。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热忱无处施展,满腹悲愤无人倾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