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鲁迅
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
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四·一二”反革命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作品介绍
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枕头怎么洗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初中学过的鲁迅的课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的小说——《明天》。
 
背景介绍
《明天》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收录在短篇文集《呐喊》。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明天》是鲁迅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篇,它是鲁迅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小说,隐藏着更深的发泄、自慰和自我解脱的心理动机,形象地演绎了早期鲁迅解开死亡之结的精神历程,因此《明天》这部小说对研究鲁迅思想和艺术有重大的价值。
粤菜家常菜一般来讲,鲁迅极少主动淡及自己的小说,但凡通读过《呐喊》集的人都知道,在《呐喊·自序》里鲁迅特别提及了《明天》,他说:“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可见鲁迅对这部小说是颇为器重的,他决非是信手写来。《明天》一定表述了某种不平凡的内涵。
 英镑最大面值
炒蛋研习新课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主要内容:《明天》写的是一个孩子死去、母亲失去希望的故事:家住鲁镇的单四嫂子二年前死了丈夫,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宝儿,她每天辛勤劳作,纺纱赚钱,不幸的是宝儿生病,为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想尽办法:求神许愿、吃单方、花大钱请名医诊治,但是宝儿最终还是撒手归西……
穿越火线怎么点亮图标
结构特点:时间顺序
故事的时间简单而集中——三个晚上两个白天
第一部分(1~8):第一个晚上写守寡的单四嫂子守护生病的儿子宝儿,期盼天明宝儿的病会好一些;
第二部分(9~38):第二天单四嫂子带宝儿去看病,结果下半天宝儿便病死了,到晚上单四嫂子守着宝儿的尸首痛哭直到天明;
第三部分(39~49):第三天下午宝儿出葬, 到晚上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思念自己的宝儿,想做一个见到儿子的梦⋯⋯
(二)分析三个部分,三个“明天”。
1、第一部分(1~8):
(1)两处语言描写:第1段:红鼻子老拱——暗示宝儿生病了
第3段:蓝皮阿五——他们俩都不怀好意
(2)重点分析第4段:
“古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风
对比:一个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
一更(戌时:晚上7点到9点);二更(亥时:晚上9点到11点);三更(子时:晚上11点到1点);四更(丑时:1点到3点);五更(寅时:3点到5点)
酒店做的是服务生意,按其职业性质,理应日落而作,日出而熄。唯这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日出而作,日落而续。所以,只有她家的灯光是突兀的,其它的门都关上了,唯她例外。 这当然不能用中国妇女最传统的勤劳来诠释。这正是鲁迅先生的春秋笔法,这恰恰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凄象。这灯光不仅闪耀着一个贫苦人家的艰辛,更
闪耀着邻里人之间的冷漠与麻木、对贫弱者的袖手旁观。他们冷漠于扶弱,导致不忍视弱,所以他们都早早地关上了家门,尽管未必真的睡觉。如同公交车上不乐于让座的年轻人,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假装睡觉,却能在到达目的站的那一刻准时醒来,分秒不差。
那些处于经济基础上层的人们,社会伦理似乎从未赋予过他们向贫弱者布施的权利和责任。鲁迅的时代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越是有钱越是吝啬,越是吝啬越是有钱。”譬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
(3)重点分析第7段:
“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这一句话就表现出一个乡下女人的思想来。求签许愿吃单方,统统不见效,最后只有诊何小仙。可见她虽然爱着宝儿,却始终没有去过医生,作者用“只有”,一方面体现这已经是最后一个办法了,另一方面也泄露出她相信这一策无论如何都可以“见效”的心理。紧接着这一句,作者有用一个“但”字来描写她万一的希望。“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句话不仅是在表现她的心理,同时也交待了宝儿的病情。
单四嫂子对于第一个“明天”(第7段)的心理:她希望到了明天,宝儿的病,若不是自然而然好了那也便是让何小仙诊治好了。可是“明天”给予了她什么呢?一个大大的失望,宝儿死了。老拱因为想着单四嫂子而挨了阿五一掌的时候,也正是单四嫂子痛苦地等待明天的时候。她为什么要等待明天呢?明天对于她又有什么意义呢?明天,也许宝儿的病就好了。如若不好明天去诊了何小仙,也一定会好了。这就是单四嫂子对于明天的希望。
2、第二部分(9~39):
第1层(9~20)单四嫂子带宝儿何小仙看病
第2层(21~25)单四嫂子与阿五
第3层(26~31)单四嫂子与王九妈
第4层(32~34)众人操办丧事
第5层(35~38)单四嫂子晚上痛哭到天明
(1)第1层:
何小仙——长指甲
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但宝儿还是免不了毙命的厄运。这也许是司命之所属,非医药所能挽救。但也不排除麻木庸医视贫弱者的生命如草芥,用假方滥药聊以塞责,以至夭折。据问及病情时何医生的冷语回答,这是有可能的。
三角点:
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窥见社会的病灶的——连单四嫂子这样一个粗女人也想到,何医生、贾家药店和自己,正是一个三角点关系。何医生开的方单的药材,非要在贾家的济世老店才有,这说明何贾两家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挫节连锁关系,他们是受益者,而单四嫂子便成了受害者,被压榨却不敢反抗的对象。这是不折不扣的为富不仁。并非鲁迅认为这个社会人心惟危,而是这个社会确实人心惟危,只是人们觉察不到而已。人们都在这惟危的气氛中混沌地接受了这个社会麻木的生态环境。这正是作者要我们直面和愤击的所在。
(2)第2层:
为什么她听见了“单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罗”这句话。就觉得是“似乎是蓝皮阿五的声音?”为什么她“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她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呢?为什么“阿五无论如何偏要帮忙”,而在路上一同“走不了多时候”,因为单四嫂子对于他的话,“大半没有答”,便托故“将孩子还给她”呢?可以发觉单四嫂子恶这样一个乡下流氓。
(3)第3层:
王九妈:见多识广,但也是愚昧无知的,不是真心关心单四嫂子
(4)第4层:
众多人物的出场: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帮助单四嫂子,而是碍于面子,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彰显自己所谓的同情心,是典型的中国人凑热闹心理,是为了占便宜。他们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单四嫂子仅有的值钱东西“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他们的冷眼旁观和不露体恤,似乎纯属理所当然。
(5)第5层:
单四嫂子对于第二个“明天” (第35段)的心理:她希望宝儿的死“不过是梦罢了”。然而第二个“明天”给予她的又是什么?“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这又是一个失望——宝儿确实死了。她只能痛苦到天明。
3、第三部分(39~49):
(1)“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
冷漠、麻木、残酷
(2)“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
单四嫂子: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何医生。对待宝儿的后事也是尽心尽力。
(3)“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真的没有缺少什么了吗?死者长已矣,而活着的人呢?这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思考题。
(4)在办完宝儿的丧事之后,他们便吃过晚饭就回家了,只留下来单四嫂子一个人在冰冷的屋子里期待在梦中与宝儿相见,可见当时的人情犹如薄纸一般。西顿动物记
(5)单四嫂子在第三个明天(第49段)夜前夜后的心理。她那时的心理又是如何?首先,她感到寂寞。为什么她会觉得寂寞呢?自从丈夫死了之后,宝儿便是她生活中的伴侣,也可以说是促使她活下去的动力,宝儿不仅仅是那个三岁的小孩子,他还意味着生命力,而单四嫂子却失去了这样一种生命力,于是她觉得孤独和寂寞。然后作者又写到宝儿活着的时候所说的话:“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当然这一段文字是单四嫂子在想宝儿的时候联想到的,但是倘若我们细细想一下,这一方面是交代了单四嫂子丈夫的职业,另一方面,我们且不管单四嫂子是先想到了宝儿,然后再想到她丈夫?还是先想到了她丈夫,然后再联想到宝儿的这句话的,总之,在单四嫂子的下意识里,她就是想到了她丈夫,她想她丈夫,丈夫也是她的一个生命力,然而她的丈夫早已死了。同时,这句话的背后,让我们无不饱含辛酸,我们可以想到自单四嫂子的丈夫死后,她们母子两个相依为命,在宝儿懂得说话的时候,单四嫂子必定是向宝儿经常提起他“爹”,想必,单四嫂子在想到这句话时,其内心的辛酸,空虚还有无限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