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5篇)
学校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1
教学目标: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记叙的感情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生日祝福语英文 1、查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学习计划书怎么写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
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名车标志大全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出关键句。
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请认真阅读下文,说说百草园哪里体现出是“乐园”的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中国的鬼节 (3)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由字组词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