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那么聚而笑之。问之,那么曰:“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上下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聚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嘲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
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赏析
与虎谋皮 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柳宗元等是唐代月上高楼古诗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只重形式的骈文,大力提倡继承先秦两汉以“言之有物〞的语言表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和柳宗元等人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开展,改变了不良文风,起到了解放文体的作用,对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标准。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一段用比照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段首以感慨的语句开头,笔锋突转,引起读者注意。承上文“解惑〞,从反面指斥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旨在说明士大夫的无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益〞来说明,从师的态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补充上文,进一步点出结果,以反问的口气启发读者深思。以上为分论的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比照,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以比照的方式,指出众人的糊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释童子之师的作用,既有比拟的意思,又为下文的“小学而大遗〞做铺垫。“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比拟的结果,落在“小学而大遗〞上,足见那些耻师之人是糊涂的。以上为分论的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比照,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早的英文 第三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照应篇首“传道授业〞。
“圣人无常师。〞此语见解精辟,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照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引出择师的典范。“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从师的行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师的言论,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是紧呈上文得出的结论,且与开头的“闻道〞、“师道〞相照应。
钢琴曲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从表扬李蟠,再肯定从师。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重视师道。“余嘉其能行古道,〞能行师道“作师说以贻之。〞结尾点题。
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问题上的愚妄态度,说明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见解。论述时先从正面立论阐述,再从反面提出驳议,驳议时使用了比照手法。然后以孔子为例,得出强有力的结论。除开头立论局部外,每一局部都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起句奇崛,气势磅礴。这篇文章不但开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几乎都是这样。韩愈常把自己的结论凝结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行文时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