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翻译
  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翻译_师说
  《师说》这篇文章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注音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漂流瓶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翻译
不偏不倚的意思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断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如此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韩愈《师说》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韩愈《师说》高频考点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厨电品牌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通真岩  (7)则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前方的路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同逗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3. 一词多义
  (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衣柜的英语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