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种固定的风俗。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1.清明节⼿抄报内容
  1、霉变的⽢蔗不能吃
  有句俗话叫做“清明蔗,毒过蛇”,意思是说,由于清明前后⽓温升⾼,⼀些⽢蔗容易发⽣霉变,这样的⽢蔗⾥会产⽣三硝基丙酸这种化学物质。
  因此若发现⽢蔗霉变、内⾥出现红⼼、或棕褐⾊、青⿊⾊,有难闻⽓味,则千万不能⾷⽤,市售所谓鲜榨⽢蔗汁,若不能确定所使⽤的⽢蔗是否霉变,则也不应饮⽤。不过,清明节的⽢蔗只要是新鲜的、没有变质的,还是可以正常⾷⽤。
  2、受污染野菜不能吃
  清明时节⼈们趁踏青、上坟祭祖之时顺路摘点野菜,这都是极为常见的。野菜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倍受追捧。但是,并不是所有野菜都可⾷⽤,有些野菜是有毒的,那些在公路旁,污⽔边受到污染的野菜,其中可能含有铅、汞等重⾦属或其他污染物,误摘⾷⽤就会导致中毒。
  3、青团并⾮⼈⼈可⾷
  清明寒⾷⾃然少不了青团,青团包括糖⽪、青⽪和⽩⽪这⼏类,其主要⾷材是艾草和糯⽶,⽽糯⽶是很难消化的⾷物,肠胃功能不好的⼈要慎⾷,特别是患有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和⼩孩。
  4、螺蛳清洗不当勿⾷
  清明时节的⽥螺丰满、肥美,民间赐予其“清明螺,胜似鹅”的美誉,但是采⾷螺蛳要注意,⽥螺因⽣长在污处,体内含有⼤量的寄⽣⾍,很容易引发、甲肝及其他肠道疾病。因此,⾷⽤螺蛳⼀定要清洗⼲净。
2.清明节⼿抄报内容
  1、⿊⽓运低
  扫墓当⽇早晨,洗脸清⾯时,照镜⼦若发现额头有乌⿊起⾊,表⽰运势低迷,尽量避免扫墓,若⼀定要去,可携带开光护⾝物品(如:护⾝符等),以作化解。
  2、⾷斋禁荤
  扫墓当⽇早晨起⾝⾄到达扫墓地点,尽量⾷⽤素⾷,⾐着整齐素严,以⽰对先⼈礼貌和尊重。
  3、注意安全
  焚烧纸钱,置放供品,应注意防⽕,确保安全,物品尽量⾃⼰携带,避免购买祭祀地点附近的⼩贩兜售器物。若由于携带不便,不得不购买,应提前准备零钞,将少额现⾦放到掏取⽅便的外⾐⼝袋,⼤额现⾦置⾥侧,避免被⼩偷扒窃。
  4、择⽇祭扫
  尽量避免双休⽇或其他扫墓⾼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带来⿇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
  5、随时清点
  ⽆论是到达祭祀地点,还是离开,都要养成清点随⾝携带物品的好习惯,以免贵重物品⽆意丢失,集体祭祀应随时清点⼈数,特别是携带⼩孩的家长更应照顾好孩⼦,以免⼩孩因玩耍⾛失。
  6、忌偏僻地师德建设
  不要去太偏僻,⼈烟罕⾄的地⽅祭祀,依照常⾛的路线进⾏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长时间逗留,确保⾃⾝安全。
  7、祭祀时间
  扫墓时间尽量选在阳⽓⽐较旺的时候,天未亮或傍晚时分,不利扫墓⼈,应尽量避免扫墓,上午⼗点⾄下午三点之间通常为扫墓时段。
  8、清整墓地爱是一本书
  ⾯对先⼈墓地,需好好清理杂草,增添松⼟,整理周遭环境,使得墓地外观饱满⽽整洁,同时⼼中默默祈祷,寄托希望于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后代富贵昌盛。
3.清明节⼿抄报内容
比画
  1、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些新⼟培护,再烧纸钱⾹烛、供奉酒⾁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跪拜礼。
  2、荡秋千
河南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网名大全男生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绳⽽迁移。它的历史很古⽼,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今为⼈们特别是⼉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种⽪球,球⽪⽤⽪⾰做成,球内⽤⽑塞紧。蹴鞠,就是⽤⾜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们喜爱的⼀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是⽤来训练武⼠。
  4、踏青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清明,春回⼤地,⾃然界到处呈现⼀派⽣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成长快。因此,⾃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直流传⾄今。
  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们不仅⽩天放,夜间也放。夜⾥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串串彩⾊的⼩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带来好运。
4.清明节⼿抄报内容
  清明节习俗既是个体的时间感受与空间体验,⼜是体的⼀种民间宗教实践活动。在清明节中,民众对先⼈的哀思具有调节⾝⼼、舒缓压⼒和改善⼈际关系的作⽤。清明墓祭习俗所体现的⽂化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主体⾝上都能够有相应的解释和体会。清明是⼀个祭祖的节⽇,更是远⾜踏青、亲近⾃然的⼤好时节。这些习俗活动体现民众顺应天时、和谐共⽣的朴素理念。清明条祖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让我们有机会对传统节⼝所蕴含的⽂化意义有了⼀次重新审视的机会。
  作为中国传统四⼤节⽇之⼀,清明在我国有⾮常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清明、寒⾷与上巳三⼤节⽇,最终于唐朝时期定型的,即使从这⼀时代算起,也已经有⼀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作为⼀个承载着很强的中国传统⽂化且富于特⾊和活⼒的传统节⽇,在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个被⼴⼤民众所看重的节⽇。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化的巨⼤发展,很多传统节⽇都出现了式微的现象,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们遗弃。
  但是,在今天整个传统节⽇⾯临巨⼤变⾰的时期,也有许多传统节⽇习俗及其内涵保留了下来。就清
明节俗⽽⾔,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其两⼤主题之⼀的祭扫,也不可避免发⽣了某些变化。清明扫墓祭祖这⼀相沿悠久的习俗,源于传统⽂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感念先⼈功德的⽂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成为清明节节俗活动的核⼼内容。在今天,这⼀节俗仍然受到⼈们的⼴泛重视。只是,由于城市与乡村间的相关差异,清明祭祖在城市与乡村表现出了不同态势。
  在城市地区,清明扫墓依然受到⼈们的普遍重视。与此同时,和传统相⽐城市的扫墓习俗已发⽣了很⼤变化。由于现今城市的丧葬都采取⽕葬的形式,祭祀对象放在⾻灰盒⾥,与其他⼈的⾻灰放在⼀块。或者是虽有坟墓,但⼀般已没有祖坟了。这就导致⼈们在祭祖现象上发⽣了某些改变,⽐如不再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或者由于不到祖坟,⼀般也就不再祭祀祖灵。在祭祀⽅式上,总的趋势是不断趋向简单、⽂明、花样翻新。很多⼈改变了清明节烧纸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是代以敬献鲜花、上扫墓等形式来寄托哀思。
5.清明节⼿抄报内容
  1、清明养⽣重在养肝
  传统的清明节养⽣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候特点与⼈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清明节的养⽣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的⽓机就会通畅,⽓⾎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
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节养⽣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2、清明养⽣少吃“发物”
  中医认为,体内肝⽓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道,过犹不及,如果肝⽓过旺,会对脾胃产⽣不良影响,妨碍⾷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运⾏不畅,从⽽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在饮⾷⽅⾯,宜减⽢增⾟,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度上是指动风⽣痰、发毒助⽕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笋、⽑笋、⽺⾁、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药、西红柿、⼟⾖等⾷物。
  3、清明养⽣忌久坐卧
  清明节⽓是“春瘟”流⾏时节,但⼈们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中医表⽰“久视伤⾎,久卧伤⽓,久⽴伤⾻,久⾏伤筋,久坐伤⾁”。清时节⽓应要保持乐观的⼼态,应要常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息,并进⾏适度的健⾝运动。
鼓浪屿住宿攻略
  4、清明养⽣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为了能使阳⽓更好地⽣发,⼈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7时⾄9时是⾠
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欲发⽽不能发,化为内⽕上扰⼼肺及脑,可引起⼈⼼躁、喉⼲、头昏、⽬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还能畅达⼼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
  5、清明养⽣“春捂”要适当
  俗话说“⼆⽉乱穿⾐”,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应该准备⼀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件风⾐,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异,根据⾃⼰的⾝体素质决定⾐服增减。⼀般来讲,应根据⽓候变化,随时增减⾐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体⽣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