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 熟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品味鉴赏《登高》语言,领会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琵琶行并序》丰富的内涵。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结合文本,缘景明情,理解“诗仙”艺术的浪漫和人生的理想;挖掘和把握《登高》的主要意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读诗、译诗、欣赏诗,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思路。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zola鉴赏“梦游”意境,体会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在理解《登高》的基础上,体会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品味以形象、生动的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手法。 | 万重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文化传承与理解 | 品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李白复杂深沉的情感;反复诵读《登高》,探讨景与情的关系;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赏析白居易通过巧妙手法表现音乐美的技巧,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白居易对音乐美的描写技法。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内容: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一年铃声一、寻梦说梦,激情导趣入新课
明确近义词(一)导入新课
做过奇特的梦的同学请举手,梦中的景物、人物、动物或其他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能到影子吗?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就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应。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
一个爱做梦并对梦境有着奇特体验的人,他在许多诗里说过,供奉翰林是一场梦,如“一官即梦寐”;“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长安如梦里”;“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远海”》)。现在我们就进入时间隧道,重温“诗仙”李白的一个千古奇梦《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析题意
五四青年运动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幻,并非真游。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吟:古体诗的一种,与“歌”“行”属于同一类,内容多有悲愁愤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
留别:留恋作别,是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诗人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
(三)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古诗,“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的。以七字句为主,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
二、听梦读梦,因声求气咏诗韵
(一)播放范读,用心听读。
(二)放声学读,吟咏诗韵。
(三)推荐朗读,展示成果。
(四)疏通文意,理解诗歌。
(五)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以梦为线索,梳理诗歌结构。
提问:全诗都在写梦游吗?除了梦游还写了什么?
明确:第二段集中写梦游天姥山。第一段也和梦游天姥山有关系,它交代了为什么诗人要
梦游天姥山。第三段是写诗人梦醒了之后的一些感慨。
梳理结构:
第一段:梦游之由;第二段:梦游之景;第三段:梦游之吟。
(六)齐读诗歌,涵泳诗意。
三、追梦析梦,缘景明情觅仙踪
(一)析梦游之因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提问: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
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提问: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手法: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四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