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一、课文解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课文。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最能体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表现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李白为我们创造的天马行空般神奇瑰丽的想象境界,更好的理解李白的情感与人格精神。
二、课文重点:
李泽源
体会和学习对比、夸张等艺术技巧。
三、课文难点:
理解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从诗歌音韵、句式、修辞等方面感受李白浪漫主
义的诗歌风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法,感悟作者的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五、教学过程
三仙丹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当代著名散文大家余光中说“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几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便是吟出“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题目剖析】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别(诗赠东鲁诸公)”。
吟,本意就是吟咏,也就是作诗,后来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与“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知人论世】
1.——人物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论世——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间。
此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李白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便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段时间了,但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知识链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不限,用韵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较长。(本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
言古诗。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
【整体感知】
1.听读正音
播放视频
洲(yíng)
(yǐn)
溪(shàn)
澹(dàn)
(jī)
然(hōng)
向天(héng)
(lù)
扎心短句
魔兽好听的名字2.朗读指导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什么牌子奶粉好/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讨论交流
朗诵诗歌,划分诗歌层次结构。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入梦缘由。
第二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第三段:抒情言志,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本研读】
学生分组,结合书下注释翻译段落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译文: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到。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1. 诗人在写天姥山之前,为什么要提到“瀛洲”这座仙山?
①瀛洲缥缈难寻,天姥山却真实存在,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②以虚衬实,使诗歌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彩。
2. 诗人是如何突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的?
①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②正衬: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 请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写出来天姥山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天向天,势五岳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特点: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雄伟;
情感:表达作者神往之情;
作用:为下文的梦游作铺垫。
4. 天下的名山大川很多,天姥山甚至还没天台山有名。李白为什么独钟情于天姥?
在李白心中,天姥高耸入云,势拔五岳,“拔”是一种想象中的夸张,在夸张与想象中带入浓烈的个人情感。
天姥被诗人理想化、人格化,已不仅是实际意义上的山,而是一座精神大山,一种人格象征,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台式电脑怎么调节亮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
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很快就暗了下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