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流泪一、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
实数教案>春节出游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
术特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粱》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创作的中篇小说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土司令余占鳌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故事。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主干部分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二是写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击日本侵略时期的爱情故事。概括的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尽管它的讲述都是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内容。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除去了传统意识形态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比如把我爷爷出场的余占鳌写成了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极力渲染出了一种粗野、狂暴而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彩。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刻画中。由于叙述者把这些人物都作为自己的家族长辈来写,就又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以前革命历史故事少有的任性与平易之感。这就使得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亲和方面,都非常鲜明的表达出了一种真正向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
价值取向
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生命的
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
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
铤而走险评价追求。小说中对于红高粱的灵性化的描述,很容易激发像张艺谋这样的第5代
导演的表现欲望,因此电影版的《红高粱》也深深地烙上了“张记”的印痕。
在影片里,张艺谋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将原作藏匿于深处的情爱扯到前台,不惜
笔墨加以强化铺陈、表现,莫言小说原作里对情爱的赤裸裸的爆炸性描写,使
得他共振地燃烧起来,出神入化地在高粱地里上演了一场撼动中国银幕的野合场面,这使他压抑已久的情欲的想象真实地曝光在银幕上。
倒塌的红高粱形成了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里设置了帷帐的屏障,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
用牛奶洗脸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女性的俯视与压迫的情欲的主观角度再造。值得注意的是,莫言从来不讳言他不过是借他的高密东北乡的地域位置来表现他的想象中的世界。而实际上,他一炮走红的《红高粱》继承了《静静的顿河》中的偷情描写,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从而使得他在小说《红高粱》中的爱情描写既是中国的,同时也是舶来欧洲异域民族的。他的小说中如火如荼的爱情描写,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电影的爱情走向。当《红高粱》中振聋发聩的野合场面震撼着东方人传统的温情脉脉的爱情观时,其实我们未尝不可以看作这是对西方人的爱情观的一次东方改写。张艺谋在影片中把当时国内的两种主要创作路子——一种讲究画面造型,强调主观意念,一种注意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融而为一,在故事情节和富有特的人物性格中渗有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有意味的画面形式,成为一种别具一格、富有“杂交”优势的电影形态。影片还从一个新的视点去写中国农民,不是向后寻根,而是向前看,藉一种未来的人格,写民族的人格理想。
魏敏芝个人资料《红高粱》奔放、热烈、阳刚、壮美,艺术风格具有整体的象征性。影片开头富有象征意蕴的“颠轿”,也许正是象征了当时人们颠簸的人生,或是隐喻着命运对于人们的戏弄。影片中“野合”一场戏通过仪式性的场面和高粱地气氛的渲染,表现出了一种淳朴的人的本性,作为电影语言,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影片中,高粱成为了其中的一个角,参与了表演。它们不断闪过造成的强烈动势,在各光斑中显现的灵性和神秘感,既象征着男女主人公洋溢着生命活力,又像是他们心灵的律动,揭示出其细微和复杂的心绪,产生了超画面的丰富联想。
影片还以空间环境的优选和动作处理的仪式化,增强影片的浪漫彩和史诗感,表达生命的崇高、神圣和神秘的感觉。影片选择的空间环境主要有两块:一是高粱地,一是烧酒作坊。高粱地里经常闹鬼,透出神秘的意味;
作坊里风雨剥蚀的院墙,天门一般的门洞,大得出奇的酒缸和酒碗,引发了一种远古的感觉。在这种神秘和远古的环境中,影片把一系列生生死死的场面拍得像一种仪式,如颠轿时的又舞又唱,敬酒神时的喝酒摔碗,出征时的燃酒为誓,以及“我”奶奶死后,“我”爹豆官大声诵念祭辞等。这种仪式化,再加上尿入缸中成好酒,“9”的数字反复出现,结尾时的日全食,既表现了民族、民俗的特征,又加浓了影片的传奇和神秘彩,增强了全片的新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