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大批民众借用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悼念和对“四人帮”执政的抗议。在这一政治事件中,诗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称“四五运动”。随着的结束,这些作品被辑集为《天安门诗抄》,文学史上也称其为“天安门诗歌运动”或“四五诗潮”。天安门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不知名的普通众,这些诗歌大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而且众体兼备,手法多样,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众的艺术创造力。
3.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从 78 年以来,随着 20 世纪文论大量涌入,文学的各小学生教育案例
高考答案查询
属狗的婚姻种思潮都推动了文学观念 的更新转型, 重写的意义是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 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 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改变过去各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 学的思维定势” 在1988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展开。“重写文学史”口号既反映了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化的观念空间,也是从70年代末开始治学生涯的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
4.伤痕小说: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正面描写造成整个民族伤痕,揭示中个人和家庭悲剧命运的小说。以1977刘心武《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因卢新华《伤痕》(1978)而得名。伤痕小说的价值首先是对的整体否定,伤痕小说摆脱了原有的写作陈规,关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具有悲剧意识。伤痕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非人”的文学历史的结束。
5.反思小说:反思文学既是伤痕文学的演变,又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从1979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作为反思小说的发轫之作,其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表现出对“人”“人性”以
及“人的价值”等更明确、更深刻的探讨。相对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更关注文学本身的审美功能,在小说的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
6.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其起点,其后主要是沿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两个方面深入。改革小说的着眼点最初在探索具体的经济问题或生产问题的解决途径,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作家对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农民做了全方位的思考,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做了开垦和整合。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形象塑造。
7.寻根文学: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明确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代表作有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寻根文学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地域特点,或取材原始和半原始生活,或投向民族的传统生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表现手法上
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有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所寻“根”究竟是什么,"文化"是什么,并不很了解,对“根”“文化”的态度也比较复杂。
8.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代表作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新写实小说家吸收了现实主义面对人生的写作态度,摈弃了居高临下的叙述视角;吸收了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摈弃了文艺贵族作派。创作方法上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还原,不讲究情节结构;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和无奈;提倡“零度介入”,作家不做任何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
9.先锋小说: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特征是普遍采用元小说的手法;消解意义,削平深度模式;消弭传统小说的真实和虚构的界限,颠覆了传统小说的真实观;让幻觉侵入现实,用现实倾入想象,使小说成为开放的文本,充满不确定性;放弃了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将人物、
时间、空间等因素都加以抽象化,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但是,形式的极端强调造成了空洞感和虚无感。
10.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的时候,作家将目光转向历史,受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产生一种新的创作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首先,作家将历史当作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做元历史思考;其次,否定历史的客观真是性,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一个作家虚构故事的借口;再次,受新历史主义启发,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对性和片面性有清醒的认识。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
23.朦胧诗:80年代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早期先锋诗歌运动。1980年,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摈弃客观再现。创作上讲求陌生化,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一些学者发文章进行支持,《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崛起的诗——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徐敬亚。
qq头像背影
第四种剧本: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成就:一、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深入刻画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二、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成就:一、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深入刻画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二、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这也是第四种剧本的两个显著特征。也是当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的两个成就。
《燕山夜话》:是1961年《北京晚报》副刊《五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邓拓执
笔,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现实矛盾与问题,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思想和文采溶于一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赢得了公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广为流传。 香蕉牛奶
方法年:指的是1985和1986年,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飞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流行于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运用到对文学研究的实践中去,如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方法热不仅推进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发展,也带动了文艺观念体系的变革和学术思维的时代更新,并在伺候产生了一些试图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本土化的论著。
《百合花》:茹志鹃的成名之作,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我军前沿包扎所的一个小故事。通过新婚少妇毅然的献出唯一的嫁妆为英勇牺牲的小通讯员铺在棺底和盖在身上的情节,热情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歌颂了军民之间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真挚感情,从而歌颂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揭示了人民解放事业必然胜利的根本原因。①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 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
谭君子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在《随想录》中巴金直面“”给自己带来的灾难,强调“说真话”。随想录的文体价值在于,它标志着散文告别浮夸说谎的阶段,进入说真话抒真情的时代,通过作家富有震撼力的批判显示了作家的自审意识和自省意识。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在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 《探索集》 《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简答题:
1.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主要可分为几种类型,主要作家作品有哪些?
  答: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古为今用”为创作原则,积极反映时代精神,以歌颂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治武功为具体的现实政策和政治路线服务的作品,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二是借历史题材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体现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下层人民的关怀的作品,如田汉的《关汉卿》等;三是自觉继承民间传统,努力反映民间意识和民间情趣的作品,如老舍的《茶馆》等。
2.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诗歌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在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但构思,结构上有雷同化的缺憾,如“卒章显志”为人诟病。 
他的散文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杨朔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