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习学案(二)
——前五回研读 解析版
研读引言:
《红楼梦》全书开篇用五个回目、三个神话故事作为全书总纲,展现了社会风貌,暗示出人物命运的结局,也预示了全书情节的发展。前五回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而且叙述是时空错乱的顺序。故事充满魔幻主义彩,同时又映射着真实的社会生活。其中包括“作品由来”““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社会关系网”“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等,内容纷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前五回在微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想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草蛇灰线),以此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它既是全书的总序,又是后面每个事件来龙去脉之因,也道出了小说中各种事件的结果。其中每个人物、每段故事都相互贯通,连环勾牵,交织成一张巨大密实的网。在阅读这五回时同学们应该聚焦前五回的在情节发展中的纲领作用,同时特别注意三个神话(“女娲补天遗石”“木石前盟”“太虚幻境”)的作用,一段歌词(《好了歌》)和十二则判词及相应的曲子的作用。
一、前五回的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前五回回目回忆主要内容: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拟人句大全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阅读任务:请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本书后,说说前五回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回作用:交代故事的来由并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为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彩。由贾雨村引出林黛玉、贾府等情节。
第二回作用: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国务委员是什么级别干部第三回作用: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清水岩风景区第四回作用: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作用: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交代出来。
二、三个神话传说的作用:
1.补天遗石——
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便将它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
乡走了一道”。在“补天遗石”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它是贾宝玉的前世,对贾宝玉的性格有隐喻的作用。
阅读任务:请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本书后,说说这个神话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
“补天遗石”的主要功能是补天,可是,《红楼梦》中却写它不补天。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才,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制度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这与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两首词的涵义也很吻合,同时也为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和人物性格体现设置了伏笔。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以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作者选“女娲补天遗石”作为自己的开篇,有着深刻的寓意。
2.木石前盟——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的描写就说明了“木石前盟”的来由。神瑛侍者在太虚幻境时曾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绛珠仙草脱去草木之形,幻化成人,修成女体。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决定随神瑛侍者下世,将一生所有的眼泪偿还给他。木石前盟的故事对小说情节发展以及宝黛二人的爱情结局都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阅读任务:请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本书后,说说这个神话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
首先这段神话故事为整部作品的爱情主线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彩,同时也对后文现世宝黛二人的情感发展埋下了伏笔、形成了照应,让作品的情节发展具有一种吸引人心的神秘力
量。比如正因为有这段前生之盟,在小说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一回中,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再如前世的“还泪”之说,正好与后文“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其次这段神话故事对宝黛二人的爱情结局还有暗示作用,黛玉前世是被宝玉灌溉救回的一株仙草,她追随宝玉到人间的目的便是用一生眼泪回馈宝玉,这就注定了黛玉今生不可能会有好的结局,同时与后文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枉凝眉》曲词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形成照应,也暗示着宝黛之间的爱情必然以悲剧收场。
3.太虚幻境——10个寓言故事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小说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阅读任务:请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本书后,说说第五回在整部小说中有着怎样的纲领性作用。
小说在第五回中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曲词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第五回实际上是前四回的总结,是在前四回所写的主要人物思想性格、人物关系、小说的典型环境及社会背景的基础之上,在整体上对全书的布局结构,包括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局以及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做了总体安排,可以说《红楼梦》所写的内容就是按照它所描述的轨迹发展的。
三、《好了歌》及其“解注”的作用:
在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早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之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悲痛”“贫病交攻”,走投无路。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狂落脱、麻屣鹑衣”的跛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医疗损害鉴定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听后随即做了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我的篮球梦
人作嫁衣裳。
阅读任务:请同学们在整体阅读本书后,说说这段歌词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
从情节发展来看,《红楼梦》前五回甄士隐家庭的小枯荣其实就是后面小说主体贾家的大枯荣的映射,在小说开篇作者便通过《好了歌》暗示了贾家终将衰败的结局。
从主旨意蕴来看,《好了歌》及其“解注”,是带有纲领性的一支“悟歌”。正确地理解它,是探索《红楼梦》题旨的关键之一。它是对功名利禄、妻儿子嗣等人生观的否定。一是对以“功名”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人生观的否定,对以功名富贵、出将入相为人生目标的“仕途经济”之路报以傲岸的一瞥,并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对这样瞬忽荣枯的戏剧人生表达出鄙夷。二是对以“金银”为代表的拜金主义人生观的否定,并以“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及到多时眼闭了”坐而实之,讥而讽之。三是对以“姣妻”为代表的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否定,并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坐而实之,讥而讽之。四是对以“儿孙”为代表的未来主义人生观的否定,并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坐而实之,讥而讽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