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新课标新探索:六上18课《古诗三首》教学叙事
腹部呼吸一、教材分析
统编六上第18课《古诗三首》收录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杜牧的《江南春》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等三首古诗,不论是刘禹锡笔下奔腾万里的九曲黄河,还是杜牧笔下莺歌燕舞、花红柳绿、水村山郭酒旗招摇、庙宇楼台烟雨迷蒙的江南春景,又或是王安石笔下茅檐无苔、花木成畦、两山一水皆可爱的隐居胜地,从内容上来看,与本单元“河山可爱,保护环境”的人文主题暗相吻合——“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若是对照单元语文要素,习作要素“学写倡议书”显然是与古诗文教学挂不上钩的。至于所谓阅读要素的“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则我以为,本课收录于的均为七言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虽然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总是难以将更适用于现代文学阅读教学语文要素加以落实。但就本课所收录的三首古诗而言,则我们似乎可以从“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读懂刘禹锡纵使身处逆境,依然保有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里,读出杜牧在江南的烟雨迷蒙中,由南朝寺庙的物是人非联想到现实中唐王朝的由盛转衰时,心中涌起的那一份淡淡的感伤情绪,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
南征北战组合送青来”中感受到王安石对眼前两山一水的隐居环境的喜爱之情,如此,在抓住并读懂上述“关键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带着学生读懂诗人寓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从编者为课文编写的四道课后习题来看:
课后习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是面向教材选录的三首诗歌的基础性学习要求,比起此前教材中经常出现的“熟读三首,背诵默写其中一首”的要求,显然更高,也更明确。
课后习题二“读读《浪淘沙(其一)》,说说你从那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指向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诗句大意的解读。
课后习题三“想象《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指向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如何在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中针对江南春天进行选材的。
课后习题四“读读下面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泡泡语:我想起了其他古诗里这样的诗句”,意在让学生关注古诗中对仗的形式艺术,并能联系旧知,举一反三。
此外,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三个学习伙伴的话,均指向古诗学习的方法指导:
*读诗古词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注释理解。
团员小结*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来体会。如,读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时,我的脑海中浮现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象。带着这样的想象读,让我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读李商隐的《嫦娥》时,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体会诗中写到的嫦娥在月宫的孤独寂寞,更容易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看来,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对我们学习古诗词很有帮助。
联系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浪淘沙(其一)》中的三大板块——“读——讲——想”,我禁不住再次对薛老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发出赞叹:“交流平台”中的前两句话,即指向如何讲清古诗词的诗句大意,也就是薛老师课中的“讲”;而第三句话,则指向如何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搜集资料,延伸拓展,在诸如“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读懂古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蕴与内涵,也就是薛老师课中的“想”。
二、《浪淘沙(其一)》教学记录
《浪淘沙(其一)》的教学,改装自薛法根老师的课例。小吃店什么最赚钱
开课伊始,揭示课题,结合注释,告诉学生题目《浪淘沙》乃是唐代曲名,文中所录是刘禹锡的组诗九首之一。
我的非常官路接着,我学着薛法根老师的样子,点明并板书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读。学生自读古诗两分钟之后,指名多人朗读。在指名朗读时,随机正音释义:通过对“九曲黄河”意思的探究,确定“曲”读第一声;关注文中对“簸”的注音,知道“浪淘风簸”与“簸箕”的读音之别,顺势探究“浪淘风簸”的意思是“巨浪淘洗,狂风颠簸”。在此基础上,学生粗知大意,明确读音,既读好了古诗,又理解了部分字词的意思。
“将古诗读正确,只是读好古诗的第一步。古诗都是押韵的,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韵脚,读好古诗。”于是,学生便在圈出押韵的“沙”“涯”“家”之后,再读古诗,将押韵的字读重音。
“在了解押韵的基础上,你会怎样来读出古诗的节奏呢?”学生纷纷表示,《浪淘沙(其一)
》是一首七言诗,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可以通过“四三”“二二三”“二二二一”等不同的节奏来读古诗。说罢,我便让学生分别以自己喜欢的节奏讲古诗朗读几遍。蜂蜜的功效与作用
“读正确,读好押韵,读出节奏,是现代人读诗的基本要求。古人读诗,还要关注平仄,将诗读出平长仄短、声断气连的感觉。”于是,我简单科普了一下平仄的常识后,学生便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在“平长仄短”的尝试中将古诗反复朗读了好几遍。
最后,我播放自己通过“喜马拉雅”下载的普通话吟诵版的音频,让学生尝试吟诵,在吟诵中体会“平长仄短”,感受古诗吟诵的魅力。这是我第一次在课上让学生感受吟诵,学生听罢,都很感兴趣,纷纷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轻声吟咏。
如此,在“读正确——读好押韵——读出节奏——读出平仄——尝试吟诵”的逐步推进、逐层深入的朗读中,学生将课文中的古诗读了数遍,基本实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带着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讲,讲清诗句大意。虽然在初读阶段,学生已经解决了“九曲黄河”和“浪淘风簸”的意思,但在课上,要求他们将诗句的意思讲具体,讲出画面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在讲述“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大意时,
学生容易将句中隐藏的“泥沙”忽略;在讲述“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容易将诗中隐藏的“我”忽略。经过好几位学生的尝试,我们才大致将本诗大意确定为:
曲曲折折的黄河携泥带沙,绵延万里。一路上,巨浪淘洗着泥沙,狂风颠簸着泥沙,与滔滔黄河水一道自天边奔腾而来。现在,看着眼前的奔腾不息的黄河,我真想沿着它逆流而上,抵达银河,到牛郎织女家里去。
讲清诗句大意之后,我们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想。
我先请学生分别关注“九曲黄河万里沙”和“浪淘风簸自天涯”,说说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学生说来说去,始终没有离开对“黄河”的执着。反复启发,仍未将目光聚焦到“沙砾”身上。于是,讲到后来,我自己也有些着急,便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沙砾”上。接着,当我问学生黄河中的沙砾有什么值得写的时候,学生的思路似乎也没有展开,始终围绕“万里奔腾、浪淘风簸中的艰苦、辛劳”做文章。情急之下,我也没有到什么好的引导语,直接提示他们将“沙砾”与“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起来,读出刘禹锡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所写出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