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兔丝燕麦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活动描述
重点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
二、背景、知识、资料介绍:
1、走近“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阙(片)以上的。
宋词派别
婉约派
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姜夔、李煜等。
豪放派
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
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
宋词的类别
按字数多少分为: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以内
长调:91字以上
秋兴按音乐性质分: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走近柳永:才子词人,白衣卿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
写作风格
柳永乃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时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婉约派四大旗帜:
‘闺语”——李清照
“情长”——柳永
“别恨”——晏殊
“愁宗”——李煜
打呼噜最佳方法资料补充
柳永:
原名柳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字耆卿,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
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途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
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咄咄的意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注】①龙头:鳌头,状元别称。②明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③白衣:无功名的人。④依约:隐约。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自己是:“奉旨填词柳三变”。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有关柳永的秩事:
苏东坡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有一幕士很善于唱曲讴歌。苏东坡问他:“我的词比起柳永的词来怎么样?”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妙龄女郎,手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你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手握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了这番话,很是受用,满意得拍案叫绝。”这两首词风格一婉约,一豪放,分别是柳永、苏轼的代表作。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和影响:
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以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的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表现方式。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三、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看看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的都市生活图景
四、诵读:
诵读时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并思考:
给女儿的生日祝福语
本词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片
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均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可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便铺陈其繁华富庶。)下片
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总结: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都市生活图景
五、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关于杭州西湖美景的诗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
居易)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3、作者的写作目的(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富民康、和谐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有一首诗写道:“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然是传说,但杭州的优美迷人和柳永的深厚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4、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第二课时
1、导入:
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
2、写作背景:
柳永一生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在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理清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词人联想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4、把握思路
1、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3、这首词的又一重要特点是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4、词人营造的意境,都是由具体的意象构成的,本词中词人用了哪些意象来渲染离别时的意境?
寒蝉:“寒”仿佛别离时词人心中的凄寒
长亭:古时人们送别之处,加重别情
都门:已出京城外,正是分别时
兰舟:别离的小船催促启程,别离在即
烟波:前途迷茫,突出词人心中惆怅难舍
暮霭:傍晚的浓雾如同此刻词人沉重的心情
楚天:南方天空广阔,但何处是我家,愁绪满怀
6、名句赏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