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词七首
从容说课
本课所选七首词均是词园地中的精品。《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词,通过对故国往事的追忆,表达故国之恋、亡国之痛,愁情形象可感,笔法起伏跌宕。《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全词虚实相济,融情人景,集中反映了词人的复杂内心。《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鹊桥仙》的内容源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原是个老题材,所谓“咏七夕”是也。但秦观不落前人窠臼,一洗嗟叹悲泣之态,而着力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词风淡雅而富情韵,语虽平易却耐咀嚼。《声声慢》通过残秋景的描写,表现词人李清照晚年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表现词人辛弃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忧国忧民,忠义可鉴。姜夔的《扬州慢》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感慨昔盛今衰,痛惜祖国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深重。
教读本课,应重点把握如下几点:1.帮助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词牌、句法等词的体裁常识。2.初步了解两种风格的宋词,认识豪放、婉约的不同特点,感
知作者的创作倾向。3.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本课所选词作较多,具体操作中可进行归类教学。可根据风格分类,逐类学习其作品,也可将不同类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以辨明其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章法和句法上的特点。
2.认识两大流派,即婉约和豪放词风的不同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代表词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其风格。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qq印象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华为管理法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3.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最好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2.问答法。在疏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讨论法。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4.点拨法。对自读的词教师只作点拨,如对思路、名句品析等的点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设计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自学《声声慢》,了解李清照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
敬业福照片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腌)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赏析《雨霖铃》
1.柳永简介
出示投影:
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摘自《中文自学手册》林清奇主编)
2.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拔河比赛规则3.教师范背全词,并配以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歌《送别》。
4.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5.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6.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最后出示CAI设计画面对比体会。
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
鹿晗是哪里人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刘德跃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7.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后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
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
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8.学生再次背诵全词,体会意境。
三、引导学生自读《鹊桥仙》和《声声慢》
1.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有《淮海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学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矛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好学多才,工诗能文,所作诗尤为宋朝一大家。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但由于她后期遭遇的不幸和女性的脆弱,词的情调显得过分低沉。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语言上能够创新,用语清新浅显,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作品有《潄玉词》。
2.学生自由朗读二词,结合注释,整体感知各词大意。
明确:《鹊桥仙》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情形,歌颂他们坚定不移的爱情。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喜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的悲楚和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表达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上片着重写词人心情的悲伤。寒暖不定的气候,寒气逼人的晚风,南飞的大雁,无不触发、增添词人的满怀愁绪。下片进一步写词人的孤寂、愁苦。她望见满地菊花已枯萎得不成样子,没什么可摘取的;独自守着窗儿,日长难以熬到天黑,加上滴落到梧桐叶上没完没了的雨声,更增添了她心中的烦闷和愁苦。
3.名句赏析
(1)学生思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蕴含着一个怎样的哲理?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这两句是词的结句,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意思是尽管相会的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这里包蕴着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也有词人注重高质量的爱情观。
(2)学生思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明确:起首三句有组织、有层次地表现了女词人的思想感情。“寻寻觅觅”写像是失了什么,又像是在
寻什么,形容心神无主;“冷冷清清”写其环境的冷清寂寞,心境的空虚;“凄凄惨惨戚戚”写其无可奈何的凄惨心情。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写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的孤苦。
四、课堂练习
谒金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①遍倚,碧玉搔头②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