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得最久的人2.品读赏析,体会诗歌语言美,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先知其人,再品其诗。先整体感知,再细细品味,通过炼字炼句和意象分析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词人不同生活状态下呈现出的不同诗风,感诗人所感。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情感,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炼字炼句及意象分析法,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  引导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醉花阴》
一、导入新课
    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
    李是婉约词杰出代表,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
    1.前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
  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3、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体会情感基调,出词眼——
2.为何而愁?(写作背景简介)
3.有感情的朗诵(先简单的进行朗诵指导,接着,分小组比赛朗读)
4、结合词意,想象画面,赏析语言
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让我们深入到每一句去细细品味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2.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
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这两句写
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化抽象为形象,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得令人心疼。
5、小结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6、深入探究——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艺术手法
下阙主要是围绕着哪个意象展开的?——黄花,即菊花
电脑录音怎么录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
8、课后作业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最后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做分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一英语必修一答案注:写作背景与《醉花阴》同
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缕残香。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
第二课时
《声声慢》
一、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明确: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
          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
二、赏析上阙
    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
明确:凄惨愁苦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受      哀婉凄凉
    词人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温馨爱情,但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寻觅未果,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首句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节奏由疏转密,具有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明确: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书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长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明写天气气候,实写内心感受,生活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只有借酒浇愁。酒是“愁”的象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
  明确:                           
    “旧时相识”的雁让作者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无限的悲凉。过去的雁带给她的不是接到信时的快乐,就是寄出信时的欣慰,而如今呢?家乡沦陷了,亲友
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依旧,人已非,此时,作者更感绝望和悲哀。
    总结上阙内容:
    明确:作者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三、赏析下阙
    1.  齐读下阙
    2.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明确:  菊花零落凋残暗示词人身心俱疲,憔悴衰老,昔日风姿一去不返,再无当年的天真烂漫和青春活力了,面对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词人深感绝望,有道不尽的凄楚。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光难熬,希望天早点黑,可以早点睡,忘却烦恼忧愁。显示出词人内心的凄苦无法排遣,度日如年。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明确:
    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一滴滴、一声声,滴进她的心坎,敲击震撼着她的心扉,不得安宁,无法解脱。秋风带来寒意,秋雨带来惆怅,落叶让人更感失落。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伤心。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玷怎么组词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时放,自然而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4、研读探究:
武汉会战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明确:在每一位南宋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伤痛,特别是在岳飞被害之后,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家大为国,国小为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风格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清新明丽变得沉郁悲怆,情感也由伤怀之愁上升为亡国之愁。李清照的忧愁是深入骨髓的,但在愁的背后,也不失豪情与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