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缝纫机老式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
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
是辛弃疾在寻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
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
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所以,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
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
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 个别朗诵(正音)
3. 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四.赏析词文
(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
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
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 提示: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赞美医生的词语>小学教育专业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上片反复渲染了一个动态的绚丽的灯节之夜。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
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主角:“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
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写主角有什么作
用和好处吗?
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
一切都好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增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采用
烘云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
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
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即使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
三个直读什么过着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识迁移: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
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能够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
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
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
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于学忠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不过过。不过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