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范文锦集5篇
《声声慢》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0x0000004e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28天懒人减肥计划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
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冬虫夏草有什么用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发箍怎么读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
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小江珊
  (1)自由朗读
  要求: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