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岳阳楼记》
                              凉水河中学:刘凤保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材解读的思路与方法是: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解读自己,而解读教材的层面又包括: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课文解读是在单元解读的基础上的文本解读,具体内容应当包括题目、作者、写作背景、课文、作品注释、课前提示、课后思考题等等。
一、单元提示与 整体分析
(一)单元提示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
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第一段提示了第六单元课文内容。第二段提示了课文学法,读懂、体会,品味、体验四个词定位了学习本单元课文的目标要求。
  (二)整体分析
《岳阳楼记》是宋代名臣范仲淹为好友滕子京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的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课文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学习本文能通过读感受岳阳楼的“大美”,通过品体悟范仲淹的大爱。为古代名家名篇之一。
二、 课文局部解读
(一)解读题目
  《岳阳楼记》,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北路,古城西门城墙之上,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岳阳楼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记”是一种文体,古代散文的一种。本文是范仲淹为滕子京给岳阳楼所作的记。
(二)解读作者 
    范仲淹(忧郁的qq签名980—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优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初中课本中有他的词《渔家傲  秋思》。
(三)解读背景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1044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1045年,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是对被贬的老朋友的勉励与规劝。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四)解读课文内容
1、课文易于诵读
《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却包含了辞赋的特点。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整齐的排偶句,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如第三段里,“从霪雨霏霏”到“虎啸猿啼”,4段里从“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都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其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又都是对偶句。这些排偶句还往往平仄对称,并且押韵。如“日星隐耀”是仄平仄仄,下句的“山岳潜形”就是对称的平仄平平。第3段里的“霏”和“开”押韵,“推”和“啼”、“讥”和“悲”押韵;4段里的“明”、“惊”、“顷”、“泳”和“青”押韵,“里”、“璧”和“极”押韵,“忘”和“洋”押韵。这些押韵字的使用,都增强了文章的声音之美。
  这些整齐的排偶句和押韵句,并不是与散文句分开使用,而是将它们夹用在散文句子中间。如第2,以散文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开头,接着便用“衔远山”到“气象万千”三组排比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又是散文句。“然则”以下直到“得无异乎”,散文句中夹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组对偶句。第23,基本上是散文句,可是多数句子的末字押韵。还有在句中押韵的,如“感极而悲者矣”的“悲”字,“其喜洋洋者矣”的“洋”字。在散文句中夹用排偶句和押韵字,幼儿园种植区可使文章变化多姿,不落板滞。
2、课文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文应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
  (1)通假字:   
(2)重点实词:谪              忧馋    等等
(3)重点虚词:乃  寓言故事画蛇添足其     
女性职场礼仪
(4)古今异义词:越 作文 气象
(5)一词多义:阴         
(6)词类活用:守    北、南 
(7)特殊句式: 省略句:属于作文以记之
    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倒装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3、课文内容与结构
  1)层次分析
  文章在首段就写了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其中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
叙事)
    在第二段中,概述岳阳楼的风光,写洞庭湖全景,并由景入情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写景)
     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使文章产生了一悲一喜的结果,因为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而且由这两段作者就可以自然的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由景入情)
    第五段中以“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出了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即以物喜,以已悲。并由此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者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赞美古仁人实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议论)
2种子发芽的条件)内容分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
;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
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4、课文主题工厂考勤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表达了自己的意向“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不仅指“古仁人”,也暗指着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对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5、课文写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课文结构上)
2)、出的景物描写。(第二段)
3)、语言句式上骈散结合,大量使用排偶句、押韵句,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第二三四段)
(五)解读课文注释
    本文是文言文,文言文的注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并翻译文言字词句,也可以说它是无声的老师,是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共有49个注解,前两个能帮助学生了解并积累文学常识及背景,其余的解释了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文言词句积累并准确的把握课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