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8-07-02
作者简介:乔云峰(1973—),男,山东济宁人。山东省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文博馆员,
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苏轼文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画小孩
第34卷第03期圆园19年03月
Vol.34熏No.03
Mar .熏2019
我国五大淡水湖DOI:10.16069/jki.51-1610/g4.2019.03.00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苏轼知密州时期,是熙宁九年(1076)中秋他在超然台上饮酒望月时即兴而作。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它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
有着重要的地位。
[1]11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水调歌头》当属苏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词作独辟蹊径,构思巧妙奇特,格调旷达豪放。南宋初人胡寅在其《酒边词序》曾这样称赞它:“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2]67人们历来对它推崇备至。南宋胡仔在
《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
《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3]311
可见其在当时就广泛传唱,
影响很大很广,就连《水浒传》第二十九回写八月十五张都监让玉兰“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玉兰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直到今天,仍然被认为是中秋词里的翘楚。得益于这首词的广泛传唱,
它对之前中秋的习俗用诗词的形式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对后世中秋节传统的赏月、团圆与美食等文化内涵的
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4]11
本文试对《水调歌头》这种集大成的作用进行论述。1
正规个人借条范本〇一、中秋节的发展和定型
美洲地形图中秋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又称仲秋,按古代孟仲季的排列顺序,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逸周书·周月》曾有记载:“凡四时成岁,
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
以名十有二月。”[5]272
“仲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和《礼记》。《周礼·春官·籥章》中说:“中春,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6]294
张子芳《礼记·月令》
中也留下了“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
觿中”[7]93
之说。
对于月亮,中国很早就有祭祀的记载。《史记》集解有引汉应劭曰“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8]470,“夕月”,
指的是通过祭祀的形式对月亮进行礼拜。到魏
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幸福单车
对中秋文化的贡献乔云峰
(诸城市超然台管理处,山东
诸城
262200)
摘要:探讨中秋文化的发展及中秋节形式的固定过程,可以看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包含着丰富的赏月、
思乡、团圆与美食等文化内容。苏轼为中秋节的形成以及中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轼;中秋;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9)03-0001-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