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 猴王出世
粽子画大全
  8* 红楼春趣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习作:写读后感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二单元
5 草 船 借 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了解故事情节,对文中的词句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卧薪尝胆造句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感悟周瑜的心胸狭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情景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你熟悉这部书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故事?
3.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读读21页的“阅读链接”。
拍照背景
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初步感知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另外,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大致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扫清字词障碍。(提醒注意:“擂、丞、寨”的读音;“忌、遮”的字形)
阳痿症状
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疑问或感受。
3.过渡: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他们的对话暗藏玄机,“草船借箭”将乾坤扭转。下面让我们一起快速地默读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借箭原因(第1—2自然段)——借箭的准备(第3—5自然段)——借箭的经过(第6—9自然段)——借箭的结果(第10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交流,理清课文的脉络。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借箭原因。
1.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要陷害他。周瑜是怎样逼迫诸葛亮一步一步地接受造箭的任务的?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读读第一部分。
2.(1)周瑜以“公事”为由,步步紧逼,把造箭的任务交给诸葛亮。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承诺三天造好时,又逼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高兴”。
十二生肖与五行对照表(2)面对周瑜的阴谋,诸葛亮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
以诸葛亮的谋略,识破周瑜的用意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他并没有揭穿周瑜。当时正处于孙
刘联合抗曹的非常时期,在这个背景下,诸葛亮之所以没揭穿周瑜的阴谋,是怕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出现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3)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呢?
提示:周瑜非常工于心计。诸葛亮主动请任,其目的是将计就计,不露声地麻痹周瑜,使之觉得自己很高明,连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这样一来,他必然特别得意,就会放松警惕,从而使诸葛亮掌握主动权。
3.分角朗读。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达到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的目的。
设计意图:
分角朗读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读懂对话,并了解人物内心。
4.说说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胸狭窄,嫉妒心强。
四、教师总结。
面对周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那么他是如何借到箭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5 草 船 借 箭
借箭原因(第1—2自然段)——借箭的准备(第3—5自然段)——借箭的经过(第6—9自然段)——借箭的结果(第10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草船借箭”的过程,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诸葛亮极具智慧,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就有所体会。俗话说:“跟智者握手可以增长才干。”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深入分析,来感受一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很快走进这节课的学习。
二、探究课文,感悟诸葛亮的“神”和“妙”。
1.默读第6—9自然段,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句子,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下来,说说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学生交流讨论,围绕“神机妙算”总结出以下几点。
(1)知天时。(板书:知天时)
过渡:诸葛亮曾担保三天保管造成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第三天四更时候……
老师:他为什么选在这一天出发?(板书:大雾漫天)
出示:因为这天大雾弥漫,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口号标语 
 。 
(学生根据句式,进行练习)
小结:显然,大雾弥漫这一天气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也是诸葛亮选择在第三天四更出发的原因。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决定出发时间的?(三天前立军令状的时候)这都要归功于他对天气变化的了解。
(2)晓地理。(板书:晓地理)
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准借箭的位置的。
①“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一字排开,便于统一行动,避免失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②诸葛亮船头、船尾掉转,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可多受箭,又可保持平衡)③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这边船轻水急,
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板书:船轻水急)④读课文的阅读链接: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第7—10自然段)。文言文短小精悍,但内容更详细。
(3)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①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老实。(板书:忠厚老实)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和借箭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