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孝”⾥存在传统⽂化糟粕要扬弃
今天店铺要讲的是“⼆⼗四孝”⾥存在传统⽂化糟粕,要扬弃。盲⽬推崇“⼆⼗四孝”是弘扬孝⽂化的严重误区。
“⼆⼗四孝”讲了⼆⼗四个做⼈尽孝的故事,不同版本的区别,仅在于个别⼈物和故事选取的不同。在最常见的版本⾥,包括孝感动天、戏彩娱亲、⿅乳奉亲、百⾥负⽶、啮指痛⼼、芦⾐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奉母、卖⾝葬⽗、刻⽊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笋、卧冰求鲤、扼虎救⽗、恣蚊饱⾎、尝粪忧⼼、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其中⼤部分故事说的是⼦⼥为保证⽗母的⾝⼼安悦和⾃⼰的内⼼宁静⽽做出的⼒所能及的孝⾏,这些当然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但也有部分故事⾥的极端做法所显⽰出的超越常理、违背常识,读来令⼈不安。
⽐如“埋⼉奉母”,说的是晋代郭巨家贫,为了不影响供养母亲,欲将亲⽣幼⼦活埋的故事。故事结尾虽说⽤天赐黄⾦奖励了孝⼦郭巨,也保住了孩⼦。但这样的故事在⼈中传播,在校园⾥传诵,哪⼀位慈祥的⽼⼈能够⼼安,哪⼀个敏感的孩⼉童能不惊慌?据宗璞先⽣讲,因为这则图⽂,少年的鲁迅也曾⾯对祖母,⼼⽣戒惧。对于郭巨埋⼉,北京⼤学教授孔庆东⽼师也曾评论说:“为了让⽗母吃饱饭,竟然要活埋⼉⼦,这表⾯上看是‘⼤孝’,但其实恰好违背了‘不孝有三⽆后为⼤’的‘孝道总纲’,所以其实⼜是‘⼤不孝’。你把⽼⼈的宝贝孙⼦都给杀害了,这还是‘孝’吗?这样的‘⼤孝⼦’真是⽋抽!”
⽐如“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祥不计前嫌,⾚⾝卧冰,⽤⾃⼰的体温去融化坚冰,求取鲤鱼,以奉继母。且不说冬季的寒冰不是⼈的体温可以融化的。即便⽤此法求得鲤鱼,王祥的极端做法仍然不可取。宗璞先⽣对此评论:“不计前嫌当然是可以表扬的,但这种⾏为若说是孝,也是愚孝。上天帮助跳出鲤鱼是迷信,事实的结果可能就是得⼀场肺炎,还要家⼈求医寻药。难道不知古训云:⾝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损伤。真是其愚不可及了。”
⽐如“曹娥投江”,宗璞先⽣认为是“残忍、愚昧⽽⼜迷信的事”。是“极不合理”的。她说,“现在还有许多宣传,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还有“恣蚊饱⾎”、“尝粪忧⼼”两则,也是剧情悖于常理。前者“恣蚊饱⾎”,蚊⾍叮⼈,并⽆选择,除⾮为母驱蚊。⽽驱蚊的办法,在古代也有多种。此种做法,若⾮⼉童笑谈,岂不是不学⽆术?后者“尝粪忧⼼”,即便医家,也要采取⼀定的保护和隔离措施后才可以探验。如此冒险,岂不怕再多出⼀个病⼈来,最终两辈⼈都要使⼈操⼼了。
按照⼏位⽼师的说法,尽孝也是要动脑⼦的,⽽偷懒最终是要挨板⼦的。⽂化复兴是⼤⼯程,不外乎继承和发扬,但是继承什么、发扬什么,是要做功课的。⽂化传播是⼤事,若要参与其间,于其细微处能不慎乎?
敏感性皮肤如何护理 对于⽬前各地不加选择推⼴传播上述内容的做法,宗璞先⽣、李中华和江⼒两位⽼师以及在⼩区遇
到的⼀位退休的化学系教授,⼏位都同样表⽰担忧。作家宗璞先⽣此前还专门为此写过《美芹三议》⼀⽂,提议⽤“⽊兰从军”“班昭续书”替换掉上述不适当的内容。⽂章发表在2014年12⽉19⽇的《⽂汇报》上,有⼼⼈可以移步⼀观。
近年来,“⽂化热”、“国学热”以及中华⽂化伟⼤复兴的“春风化⾬”之时,提倡以落后愚昧的“⼆⼗四孝”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中国⽂化是最讲⼈性的,最讲天理的,“⼆⼗四孝”违背了这个基本⽂化特质。它不是传统⽂化,恰恰是反“传
统”的,反⼈类的,有些做法是⾮⼈性的,不仅不可以提倡,恰恰要扬弃,要批判,要制⽌!
⽤愚昧⾁⿇并不真实的“⼆⼗四孝”代替中国真正的“孝⽂化”,以此貌似弘扬传统⽂化,恰恰是破坏传统⽂化,国内此风当⾃此禁⽌!!!
延伸阅读
1.宗璞《美芹三议》(节选)
如何缓解胃痛 关于《⼆⼗四孝图》
搬到这个⼩区已经两年多了,这⾥地⾯不⼤,花⽊扶苏,景⾊怡⼈。还有⼀处长廊,壁上有浮雕,下⾯⼀泓池⽔,看去也很顺眼。但仔细看过浮雕内容,却让⼈烦恼。
鸡蛋摊饼 浮雕刻的是⼆⼗四孝,这是⼀个养⽼的⼩区,以孝为理念当然是很好的。⼆⼗四孝图似乎是我们习俗中孝的代表,其中有⼏幅表现孝的⾏为却令⼈⼼寒,还⽣出⼀种恐惧感。最突出的就是“郭巨埋⼉”。郭巨家贫,他的⽼母常常把⾃⼰的那⼀份⾷物分给孙⼉,郭巨为了不让⼉⼦和母亲争⾷,要把⼉⼦活埋掉,图上画的便是。郭巨正在挖坑,不懂事的⼩⼉⼦⼿⾥拿着拨浪⿎笑着在⼀旁看,不知道这坑是要埋他的。好在挖坑挖出黄⾦来,是上天赐给郭巨奖励他的孝⼼的。我觉得⾮常奇怪,这也叫孝⼼?他杀害了亲⽣⼉⼦,他的⽣⾝母亲失去孙⼉,岂不要痛彻肝肠,⼀命呜呼?这不也是杀害了母亲?我的想象可能太多,好在有上天赐了黄⾦,残忍的⾏为没有发⽣。不过影响也够⼤了。鲁迅说他⼩时,读了郭巨埋⼉这幅图后,“怕看见我那⽩发的祖母,便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少,也是⼀个和我的⽣命有些妨碍的⼈。后来这印象⽇见其淡了,但总有⼀些留遗,⼀直到她去世——这⼤概是送给⼆⼗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见朝花⼣拾《⼆⼗四孝图》)以鲁迅的尖锐犀利,对这幅图画故事倒没有什么刻薄话。仔细想来,这故事使得孙⼉害怕祖母,甚⾄祖母死掉才安⼼,真没有别的话可说,只能说是⼤⼤的作孽。
还有“曹娥投江”也是极不合理的。为寻⽗亲的⼫⾸跳进江⾥,当然也淹死了。上天⼜发慈悲,让死后的她背负了⽗亲浮上
是你给我的力量>测绘员来。这⼜是残忍、愚昧⽽⼜迷信的事。“曹娥投江”的故事很是著名,听说,现在还有许多宣传,真是不可思议。“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祥因继母患病,想吃鲤鱼。虽然继母对他不好,他仍不计前嫌,⾚⾝卧冰⽤⾃⼰的体温去融化坚冰,果然跳出两条鲤鱼来。不计前嫌当然是可以表扬的,但这种⾏为若说是孝,也是愚孝。上天帮助跳出鲤鱼是迷信,事实的结果可能就是得⼀场肺炎,还要家⼈求医寻药。难道不知古训云:⾝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损伤。真是其愚不可及了。
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论⼼不论迹,论迹贫家⽆孝道。”孝很必要,它是⼀种爱⼼,爱⼼应该是⾃然存在的,当然也要教育熏陶。但不必宣传⼆⼗四孝这些⾏为,特别是那些乖张的⾏为。⼆⼗四孝家喻户晓,都知道是⾏孝的代表,要想除掉恐怕很难。从鲁迅就在反对它,到现在也没反对掉。可是,“郭巨埋⼉”、“曹娥投江”等这⼏幅必须砍掉。我们可以设想删掉这⼏幅,剩下⼗⼋孝或⼗六孝。但是,习俗中⼆⼗四这个数字好像有什么魅⼒(这⼀定是有来源的,不过,我不知道),“如⼆⼗四番花信封”“⼆⼗四桥明⽉夜”都是脍炙⼈⼝的⽤语和诗句。⼤家很习惯⼆⼗四这个数字。若是保留这个数字,我们也许可以⽤偷梁换柱之法,换掉影响最坏的那⼏幅,如“郭巨埋⼉”等。我想到两个⼈的事迹,可以做两幅图,⼀个是“⽊兰从军”⼀个是“班昭续书”。这两位为接替⽗亲做了他们不能再做的事,可谓⼤孝。她们完全有资格进⼊⼆⼗四孝。这⾥的说法都很粗略,需要有⼈认真的研究⼆⼗四孝图,哪些该留哪些该续哪些可添,我实在没有⼒⽓了。
我们这个⼩区⾥,常看见⽩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也许是外公外婆,推着⾥⾯坐着可爱⼩宝宝的⼉车
散步。我真担⼼,再过⼏年,这些孩⼉都成为⼩学⽣,他们若在这⾥游玩,看见长廊上“郭巨埋⼉”的浮雕有可能会恨起⾃⼰的祖母来。我也是做祖母的⼈,怎么办呢?
2.孔庆东《⼆⼗四孝荒唐多》(节选孔庆东博客)
屏气敛息 中国古代确实⾮常重视孝道,从国家层⾯也提倡过,精英阶层也⼀直强调着。但有两点需要注意,⼀点是所谓孝道,并不是“天经地义”的⾃然发⽣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类伦理建设,否则就没有必要历朝历代都⼤⼒弘扬了,这恰恰说明理解孝道和履⾏孝道是很不容易的;再⼀点是“历来重视和推崇”,不等于实际上做得⾮常好,其实古⼈不孝的现象、假孝的现象也很多。当今年轻⼈对待⽼⼈,做得确实不够理想,但这是不是属于“⾏孝”的问题,能不能依靠“⾏孝”来解决,⼤可商榷。如果说把古⼈的⽅法拿来就直接管⽤,那我们还进⼊现代社会⼲什么?
旧24孝早就被鲁迅那代思想家批判过了,⾥⾯有很多违背⼈性的野蛮内容。旧24孝主要是举例式的,通过典型事例来⿎励⼈们⾏孝,因为要“树样板”,所以有些例⼦未免搞得很极端,⽐如为了让⽗母吃饱饭,竟然要活埋⼉⼦,这表⾯上看是“⼤孝”,但其实恰好违背了“不孝有三⽆后为⼤”的“孝道总纲”,所以其实⼜是“⼤不孝”。你把⽼⼈的宝贝孙⼦都给杀害了,这还
是“孝”吗?这样的“⼤孝⼦”真是⽋抽!⽽新24孝,是“公民守则”形式,直接规定⼦⼥必须做什么,做了是孝,不做是不孝,毫不考虑具体的⼈⽂背景、家庭结构、性格模式,所以是⼀种更“普世”的野蛮。旧2
4孝是树样板,你做不到,别⼈也做不到,⼤家没有太⼤的⼼理压⼒;⽽新24孝虽然很多项规定很荒唐,但毕竟有些⼈能够做到,所以容易造成较⼤的⼼理压⼒和思想混乱,其结果不仅不能解决代际隔阂,反⽽会加重家庭⽭盾,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这个“孝”字,是从“⽼”字来的,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按照⽼⼈的需要去对待⽼⼈”。但是我们都知道,天下的⽼⼈跟天下的年轻⼈⼀样,出⾝、经历、脾⽓、性格、修养、健康、爱好、环境等情况都千差万别,所以他们的需要也必然各不相同。在不考虑这些问题的背景下,含混⽽⼜急躁地⾼举起孝道的⼤旗,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很容易造成操作层⾯的尴尬。我记得上海有⼀位⾰命烈⼠名叫“王孝和”,他的名字很好,“孝”跟“和”联系在⼀起,孝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和”上。社会不和谐,⼯作不和谐,家庭不和谐,⾃⼰跟⾃⼰都不和谐,所谓的“孝”不就成了⽆源之⽔⽆本之⽊吗?
提倡孝敬⽼⼈是对的,但是搞出⼀个新24孝,思路就有问题,这个思路⾸先就是向“旧24孝”致敬,向封建社会的糟粕致敬。旧24孝并不是⾃古就有的,是元朝才弄出来的。孔⼦孟⼦如果看到那个“⼆⼗四孝”,⼀定会痛斥为胡闹的。新24孝⽐旧24孝更加闭门造车,⽐如“对⽗母的爱要说出⼝”,就是⼀种强迫表演,完全是港台通俗电视剧⾥⾯那⼀套,“粑粑马马我好爱好爱你们呀!”说者虚伪、听者恶⼼。还有“为⽗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于是为保险公司做⼴告。保险的受益⼈是家属⼦⼥,给⽗母买保险怎么成为尽孝了呢?让⽗母尽量不出危险,才是孝道!“带⽗母参观你⼯作的地⽅”,就更是荒唐,什么地⽅都可以让家属随便进去吗?北⼤教授上课,都让⽗母坐在第⼀排?外科医⽣动⼿术,让⽗母在旁边给拿
着斧钺钩叉?还有“教会⽗母上⽹”,有些⽼⼈根本不喜欢⽹络,就跟讨厌某些混账专家是⼀样的,不上⽹可能还长寿些,上了⽹,短寿⼗年,谁来负责?所以说这个新24孝,恰好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虚伪、愚昧和僵化。正像不同的⼈应该具有不同的爱国⽅式,孝的精神是为了⽼⼈好,具体⽅法应该是因⼈⽽宜、因家⽽宜的。
⾸先要弄明⽩⼏个问题。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孝与其他伦理要素的关系如何?然后才谈得到怎么样尽孝。⽐如⼀个驻守在边防哨所的战⼠,三年没有回家了,平时也不能打电话,他孝不孝?再⽐如⼀位国家领导⼈,从来没有带⽗母进过中南海,他孝不孝?⽗亲贪污腐败包⼆奶,⼦⼥是举报他算孝,还是不举报他算孝?两个⼦⼥回家,是带东西多的更孝,还是甜⾔蜜语多的更孝?在⼀个价值观普遍混乱,经常连基本的语⽂问题都搞不清楚的时代,先别侈谈什么“⽂化精髓”了,能不能先回到⼀些基本的概念上来,把砖头⽡块先认识清楚了,再设想构建⾼楼⼤厦。最后⽤⼀个对联结束吧:“百善孝为先,原⼼不原迹,原迹贫家⽆孝⼦;万恶淫为⾸,论迹不论⼼,论⼼世上少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