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雪为骨冰为魂——苏轼咏梅诗赏析
川 雪
宋代文坛,咏梅诗词峰起,这与一些文学大家的创作影响分不开。一代文坛领袖苏轼,十分喜爱梅花,一生写有咏梅诗词三十多首,对咏梅诗词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宋元丰三年正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去当团练副使,路过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时,看到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梅花,引发了他的诗情,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
其 一
民商合一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 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第一句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是深山幽谷,溪水之畔,侧重表现梅花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染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梅花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的品格。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朵朵梅花在衰草瘦棘中开得那样明艳、光亮,显得那样超凡脱俗。
“一夜东风吹石裂”写梅花生存环境之险恶,遭受的摧残之猛烈。“吹石裂”,足见风力之猛,打击之烈。“半随飞雪度关山”,被风吹落的梅花漫空飞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灵,在空中控诉、呐喊。这里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隐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一夜”的刀光剑影,狂风也未必全胜,梅花也未必全败,一旦风平日出,她又会让幽谷更加靓丽起来。
这首诗,苏轼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他自己的不幸遭遇。他虽然遭受小人陷害,但并没有屈服,他的傲骨没有被折断,他冷漠地承受着风霜刀剑,迎接春天的来临。
第一首侧重梅花具体形象的刻画与不幸遭遇的描绘,第二首则物我合一,更鲜明地坦露出诗人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以反诘句直接喷发出郁郁于胸的愁怨与不平。诗人仿佛凝神于梅花前,默默问:“梅花呀梅花,你这样娇艳可人,你这样零落成泥,又哪得知音呢?你只得无奈地将娇容与泪水静静地留在这深深的幽谷里呀!”“开自无聊落更愁”一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深同情,用梅花的开则无所依赖,落则满腔愁情,喻指诗人贬谪途中的孤寂落寞。其实,梅花不幸而有幸,因为她终究遇到了久伫花前的诗人,而诗人满腹报国之才又有谁能尝识呢?流露出诗人心中深深的孤寂与痛楚。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大安山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川,曲曲弯弯的举水河直向黄州边的长江流去。而大安山下的歧亭古镇是个水码头,饱受跋涉之苦的诗人在此可直接乘船去黄州了,惆怅之余又有几分惬意。这两句,诗人将自已与花瓣二合为一了,因为二者遭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境况也相似——随波逐流。诗人的“无聊”与“愁苦”的处境实有一些可叹、可悲,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悲观哀叹,而是从哲理的角度作深入的思考:这“幸”实从“不幸”中来,孤芳自赏,雪打风吹,花之不幸;才高人妒,世态炎凉,人之不幸。然而,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淖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笼而得珍贵的自由是人之大幸。“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维过程。最后,诗人终于通达了,清醒了,他在长叹一声之后,无奈而且又不无希冀地敞开胸襟,向新的人生道路迈去。
诗人被贬黄州后,写有《红梅三首》,表现了他的理想追求与审美情趣:
其 一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尚余孤瘦雪霜姿。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 二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工厂安全生产下车的英文其 三
继承人剧情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论文格式怎么写这三首诗,从红梅的颜、形态、香味几个方面,用拟人手法,对红梅的外形美与品格美作了生动形象的刻画,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孙坚三国下面重点分析第一首。
诗的开头,以拟人手法描写梅花的形态:冬末晚开,迟于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
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现在偶然出现红,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画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的特性。“雪霜姿”是梅的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与“桃杏”截然不同。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春态”即“小红桃杏”。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 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为“酒晕”,乃一时
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这首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浅红的自然特征,又赋予红梅以少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诗人于1094年(绍圣元年)六十岁时被贬惠州。诗人昔日贬谪黄州过春风岭时,见梅花开于草棘间,感而赋诗。十四年后,流落惠州,又见松风亭下荆棘里盛开梅花,对梅花的冷艳幽独心领神会,无限感慨,于是写了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