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高中生物古诗词谚语中生物学中的知识
**** *** 20230424
1.(2021·高考广东卷)“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 B.生物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2.(2021·高考山东卷改编)《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使部分个体饿死,且环境容纳量也会改变
B.“竭泽而渔”使鱼虾数量远低于K/2,导致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禁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D.要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023广东省一模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昭示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下列关于该古诗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草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 B.草的茂盛与枯谢更替,是次生演替的过程
C.草被火烧过后,留下的灰烬为无机盐 D.草将风带来的CO2转化为淀粉,淀粉属于二糖
4.(20230届佛山二模6)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蚁在其中,并窠而卖………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讲的是广东一带以草席包着黄猄蚁的蚁窠出售,以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是世界上“以虫治虫”的最早记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黄猄蚁种的数量特征包括种密度、年龄结构、丰富度等
B.黄猄蚁与柑橘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为寄生或种间竞争
C.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比喷洒农药等化学防治方法见效更快
D.黄猄蚁的引入降低了柑橘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5.(20230届湛江二模2)我国数千年农耕史从未间断,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出许多农作经验,口口相传。下列关于农谚的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 农谚 | 作用或者原理 |
A | 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出 | 肥料中的矿质元素溶解在而水中能更好地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
B | 勤除草,谷粒饱 | 减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对阳光、CO2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
C | 稻如莺红(水稻盈实),全得水来供 | 水分越充分,越能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
D 展望2022 |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 谷物结种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低会降低产量 |
6.粗的反义词(20230届湛江二模3)在《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
描述,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菜者,酸菜也”,由此可见,我国制作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下列有关酸菜的制作,叙述错误的是( )
A.酸菜坛中的乳酸菌数量会逐渐增加至最高峰
B.制作酸菜初期,酸菜坛中的氧气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
C.制作酸菜利用了植物体表面的乳酸菌来进行发酵的
D.酸菜坛中的亚硝酸盐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
7.(2023·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9)《农桑辑要》中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该操作可以解除植株的顶端优势,合理分配营养,提高棉花产量。去除顶端优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都与生长素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是由氨酸转变来的小分子化合物
B.棉花植株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至侧芽需要消耗能量白马飞飞观后感>警察工作
C.打去“冲天心”利于“旁条”合成生长素,从而促进“旁条”生长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促进营养物质向棉铃运输,从而促进棉铃生长
8.(20230届梅州一模1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荷塘中鸥鹭的种数量用“S”型曲线代表,在到达K/2后仍继续增大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9. (2023江门一模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因高洁的品质备受人们喜爱。为实现菊花的快速繁殖,研究人员利用其外植体培养出大量幼苗,下列属于该培养过程必需条件的是( )
A. 外植体细胞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B. 外植体需经过彻底灭菌处理
C. 外植体需用酶分散成单个细胞 D. 外植体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
10.(2023广东六校第一次月考2)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有关说法错误是
A.“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了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
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D“毋覆巢,毋杀胎天飞鸟,毋麝卵”描述了对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
11.(2023山东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23)我国古代一些诗词中蕴含很多科学知识。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内的分解者可促进落内的物质循环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述的是捕食关系,“呦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
C.“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肥田”利用了绿豆和根瘤菌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
12.(2023湖北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开学5)《齐民要术》记载葡萄的贮藏方法是:“极熟时,全房(整枝)折取,于屋下作荫坑,坑内近地凿壁为孔,插枝于孔中,还筑孔便坚,屋子(坑口)置土覆之。”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用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保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覆土后的“荫坑”为低氧、低温、干燥的环境,便于葡萄储存
B.在“荫坑”中葡萄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有机物的损耗可大大减少
C.气调冷藏库中的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可降低果蔬的有氧呼吸,但增强了果蔬的无氧呼吸
D.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及时清除乙烯,可延长果蔬保鲜时间
13.(2023湖北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开学7)“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体的衰老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有学者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发现,基因可以影响衰老及寿限,该虫age﹣1单基因突变,可提高平均寿命65%,提高最大寿命110%。ag﹣1突变型有较强的抗氧化酶活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ge﹣l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调控代谢过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B.age﹣l突变型可能通过增加自由基来减缓衰老
C.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质收缩,染加深
程知节D.衰老细胞中黑素合成增加,所以老年人皮肤上会出现“老年斑”
14.(2023汕头金山中学高三摸底考试11)在博大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无疑是一块十分靓丽的瑰宝。古人将他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也写入其中。下列诗词蕴含的生物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
A.“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主要是通过接受无机环境的物理信息来实现“知春不久归”的
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了一种次生演替现象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15.(2023韶关等四地五校高三期中考试1)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农作物与杂草间的竞争关系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C.“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黄蝶的“保护”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特点
16.(2023广州高三调研考试4)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许多至今仍在实践中应用。据《农桑辑要》有关棉花种植的记载:“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直待棉欲落时为熟。”此现象与生长素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冲天心”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在整个棉花植株中最高
B . “尺半的旁条”中的氨酸在核糖体上可合成生长素
C .上述现象说明了生长素能促进开花以及果实发育成熟
D . 生长素可作为信息分子对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影响
17. (2023汕头市高三教学质检考试8)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创造了许多俗语谚语,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以蝉为基础的一条食物链
B.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体现了大脑皮层控制的非条件反射
C. “耕地深一寸,顶上一层粪”体现了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D. “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反映了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18. (2023揭阳市高三教学质检考试8)“蓺之荏菽(大豆),荏菽旆旆(茂盛)”,数千年前,大豆就作为“五谷”之一广为种植。野生型大豆荚果小、种子小,经过驯化后,大豆荚果变大,籽粒肥大。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驯化使大豆的种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驯化使控制大豆种子大小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C. 大豆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协同进化 D. 现代大豆性状更符合人类需求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
19.(2023 东莞东华中学高三3月月考6)俗语说“油见油,三年愁”,意思是大豆不宜同大
豆连作(重茬),大豆重茬三年可减产三成到五成。研究发现,大豆重茬时土壤中噬菌体增多。下列关于大豆重茬减产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茬大豆消耗单一土壤养分现象突出 B.重茬大豆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不均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