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统编教材八上《唐诗五首》为例
摘  要:2020年5月,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强调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故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下,如何让语文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学生适应终身学习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石,成为现今语文教育改革探究的重点。而笔者将时下教育热点“项目式教学”与初中语文古诗词结合,通过呈现完整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为教师开发和实施项目式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明确“项目式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大部分还是局限于教师对古诗文本的点拨讲解中进行,学生缺少在复杂的、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展开学习的体验,也缺少将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结合的活动训练。而“项目式教学”中强调的几个因素:学习者有明确的目标,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置身于真实情境,对发现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基于已掌握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
使用不同的学习工具,以项目式团队合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后产生可供发表的研究成果。这为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教学设计举隅——统编语文教材八上《唐诗五首》项目式教学[[1]]
1.项目主题分析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而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唐诗五首》都是律诗诗体,其中《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属于五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属于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广义律诗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许拗格存在,允许三仄尾。狭义律诗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故而笔者便将“学习律诗的基本特点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为本项目主题,以“仿写广义上的律诗”为项目成果,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
(1)课程标准分析
本项目源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学习任务对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具体内容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尝试写诗歌。”
(2)教材内容分析
《唐诗五首》是初中阶段学生系统学习律诗知识的一课,选入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高望远,抒发怀古伤今之意;或写塞外风景,表现荣辱浮沉之感;或写辞亲远游,表现依依不舍之情;或写早春风光,表现欣喜愉悦之感。五首诗的画面内容、意境格调各有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之前接触了不少律诗,初步懂得诗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能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律诗的具体特点,尤其是
诗人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不善于从律诗的格律特点、律诗的章法结构角度来品读诗歌意境,读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1.项目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1.项目任务及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内容用一个课时完成,项目活动是归纳五首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明确律诗的一般创作格式。
第一课时包括环节 1:复习律诗的基本特点;环节 2:梳理《野望》《钱塘湖春行》中“首颔颈尾”四联的景物描写和情感变化;环节 3:自读《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作业:仿写一首律诗。
1.项目实施过程第一课时:归纳五首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环节 1:复习律诗的基本特点【创设情境】展示《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选文片段(略)。并提问学生:“黛玉是如何教导香菱学习律诗的呢?由此你能总结出律诗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1】首先要明确律诗的结构特点,然后以此来赏读名人名家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学生回答2】律诗一般由八句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偶句押韵,颔颈对仗,平仄相对。四联内容往往遵循“起—承—转—合”的格局。【设计意图】温习故知,明确律诗特点【过渡】那所谓的“起承转合”格局在律诗中是如何呈现的呢?我们不妨以《野望》《钱塘湖春行》为例,比较分析它们各联的画面内容和情感变化。
环节 2:梳理《野望》《钱塘湖春行》中“首颔颈尾”的景物描写和情感变化
2021冬至时间
律诗结构
《野望》
《钱塘湖春行》
首联
东皋薄暮,徘徊(迷茫)
孤山寺贾亭、水涨云低(平静)
颔联
凄凉秋景图(落寞)
莺啼燕舞图(愉悦)
颈联
温馨归家图(凄凉)
花草渐胜图(欣喜)
尾联
无相识、怀采薇(失意)
最喜湖东散步(陶醉)
【教师提问】通过表格的梳理,你对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在内容表达上有何思考?【学生回答1】《野望》首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呼应题目中的“野”;《钱塘湖春行》首联则交代了“春行”的游踪和钱塘湖的整体环境特点,两首诗都做到了开篇点题。【学生回答2】这两首诗的颔、颈两联承接题眼,写出所见之景。但是这两联的景物描写有转变。《野望》由凄凉的远山秋景图转入为温馨的牧人归家图;《钱塘湖春行》则是由莺啼燕舞的动物转入花草渐胜的植物描写。【学生回答3】还有,这两首诗的尾联一个借典故抒情,纵声放歌,怀念古代隐居贤士,皆以表达自己孤独落寞之感;一个直抒胸臆,“最爱”二字点明了作者陶醉于于西湖美景的喜悦之情。两者都做到了卒章显“情”,呼应首联。【教师小结】很好,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读,我们了解了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起”是指要开篇点题,并交代故事发生的人、事、物,达到渲染气氛和奠定基调的作用;“承”,就是延续展开首联的内容,或者叙事,或者写景;“转”则表明内容描写发生转变,或变换角度,或变换对象;“合”,则为全诗的收束,一般以议论或抒情为主,达到揭示主旨的作用。
环节3:自读《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余下三首律诗,并选择其中一首分析该诗“起承转合”的特点。土豆胡萝卜饼
【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州游玩攻略
律诗结构
《黄鹤楼》
酒店网络营销《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仙人神话、黄鹤楼(落寞)
慰问塞北、居延(惆怅)
辞亲远游、渡荆入楚(期待)
空阔云天(孤独)
蓬飘飞、雁北归(悲凉)
长江辽阔远景(震撼)
明丽江景(感慨)
壮阔奇丽(豪迈)
江面平静、奇幻近景(沉醉)
朦胧江景(惆怅)
冲厕所都护守边(敬佩)
乡水远送(思乡)
紫苏叶泡脚
【学生回答1】《黄鹤楼》首联巧用典故,即增强了历史底蕴,还为本诗添加了一种神秘的彩。“去”意为离开,“空”意为只,“余”剩下的意思。这里突显了作者的孤独。而“黄鹤楼”也成功点题。颔联承接首联,写自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强调时间的久远。千载白云,空自游荡,颔联的“空”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也有些岁月易逝的感慨。颈联诗意开始转变,由仰视转为俯视,描写江景。写出了“晴川历历”与“鹦鹉洲”充
满生机的画面,“历历”意指分明的样子,“萋萋”为草木茂盛的样子,可谓是明丽之美。尾联以“愁”结尾,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烟波”又有种朦胧凄迷感,与首联孤单缥缈的意境互相吻合,相呼应。抒发自己漂泊在外,用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自己缠绵的思乡“愁”。【学生回答2】《使至塞上》首联点题,交代出使的地点及事由,写诗人轻车简从慰问边塞将士,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颔联承接首联,直抒漂泊不定的内心感受,运用借喻的手法,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颈联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奇美壮阔的塞外风光。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巧用“燕然勒功”的典故,一方面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学生回答3】《使至塞上》首联引出事件,表明诗人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单车”是指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出行的简陋和被排挤的无奈孤寂之情。颔联承接首联,既是写景又是暗喻。诗人用“征蓬”来形容自己的远行,用“归雁”写出自己漂泊在外、孤寂和对家人的思念。颈联笔锋一转,写出了日落时分在边关的景观。一个“大”写出了沙漠的无边无际,“孤烟”写出了人的稀少和狼烟的挺直,“长”写出了黄河的壮大、壮阔和长宏无尽的美感,“圆”生动地写出了落日的特点,给人温暖的感觉。尾联呼应首联出使之事,写
诗人已经到达边塞。“都护”写出了前线战士无畏奋前、无所畏惧地守在边境,并攻破“燕然”,表达了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学生回答4】《黄鹤楼》首联扣紧“黄鹤楼”这一标题,借用了古代神话传说,叙述了“黄鹤楼”的来历,为黄鹤楼增添了一层神秘彩。而骑鹤飞去的仙人也暗含此地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之感。从“空余”一词可看出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的心情。也衬托出了诗人独自登楼时的渺小与孤独之情。颔联承接首联,将虚实结合,“千载”与“空”两词,写出了时间的久远,写出了诗人内心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从岁月流逝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漂泊天涯,思念故乡的情感。颈联,诗人笔锋一转,由前四的引用传说转为描写黄鹤楼附近的风景。整体风格由孤寂转为明丽,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空明悠远的画面。但这两句却是以美景表哀情,以黄鹤楼附近美景表达诗人内心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尾联则呼应了上文,从“愁”字即可看出诗人内心的哀愁与悲伤。而“日暮”描写了太阳落山时的情景,“烟波”描写了笼罩住江面的烟雾,诗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作业】以班级文化“木叶”为主题,完成一首律诗创作。要求:写出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