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2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32个词语。
语言积累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
◎摘抄课文中表达准确形象的句子。
◎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
阅读理解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想象到的景象。
◎能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习做好观察记录。
口头表达
◎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
◎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
书面表达
◎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
◎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可拓学
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3.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诵读古诗,揭题导入
1.全班诵读诗句。
课件出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引导:你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都是写傍晚时分的景)
3.导入: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描写了傍晚的景。(板书诗题)
4.品读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引导:诗题中的哪个字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日”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
(3)提问:诗题是什么意思呢?(吟咏傍晚江景的诗)
①古诗描写的时间是傍晚时分,地点是江面上。
②点拨:“吟”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石灰吟》《游子吟》等。
③指导朗读诗题:“吟”字可以读得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归类呈现描写黄昏的诗句,学生诵读诗句,在类比中初步感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自然导入诗题,为理解题目渗透方法。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自读古诗,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1)指名朗读古诗。提示:“瑟、似”是平舌音。
(2)指导识记生字。
①形近字比较识记“暮”:“暮”与哪几个字很像?相机组词加以区别:
暮(日暮)  墓(墓地)  慕(羡慕)  幕(夜幕)
②联系旧知识记“瑟”和“琴”比较,两个字都有两个“王”,和乐器有关。
(3)指导书写“暮”和“吟”两个字。
①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
②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示:“暮”字中的两个“日”,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下面的“日”要写得稍瘦长一点儿;“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③学生练习写字。
3.学生练读古诗,指导读好节奏。
(1)学生试读。
(2)男女生赛读。
4.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
(2)学生反馈。
(3)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残阳”。
①学生查字典了解“残”字的意思。
②提问:“残阳”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③课件出示“西沉的太阳”的图片。学生理解“残阳”就是夕阳。
(4)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等词语的字面意思。
痤疮长什么样5)教师引导:读了古诗,你知道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残阳、江水、露珠和月亮)
【设计意图】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这里的教学方法根据字形特点选择,注重实用性。依据文本内容选择重点字词教学,能达到读通古诗的目的。从学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借助图片、依据注释、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中难懂的字词,继而帮助学生读懂古诗的内容。
板块三 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1.学习第1、2句诗。
(1)引导:自由读第1、2句诗,你认为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好?
(2)引导学生交流。
预设1:“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字写出了阳光是铺在水面上的,是要落山时的太阳。
教师点拨:那为什么不用意思相近的“照、射、洒”等字呢?
预设2:“铺”字写出了太阳斜斜地照在水上面,江水一半是绿的,一半是红的。
教师点拨:是啊!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教师做“铺”的动作),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其他同样表示照射的字,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①教师引导:诗人面对美景陶醉了,夕阳多么柔美!江水多么恬静!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好好体会体会,把诗人的感觉读出来,好吗?
②学生朗读诗句。
③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1:血红的夕阳只留了半边脸在地平线的尽头,被阳光照到的江面是多么红啊,而没有被照到的江水则是青绿的,比白天颜更深了,好美啊!
预设2: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将余晖铺洒在江面上。被残阳照射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的,而另一半江水却是青绿的。
④全班齐读诗句。
2.学习第3、4句诗。
(1)教师引导:漫步江边,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无比眷恋之情离开了,天渐渐暗下来了,此时作者又看到什么?有怎样的感受?
(2)学生交流。
①预设1:天边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网络工程师简历
ɑ.教师引导:请你说说新月还像什么。
b.课件出示: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
c.教师解说:新月的形状像个反C字,即“月似弓”。
②预设2:露水像珍珠一样。
ɑ.大家见过露水吗?见过珍珠吗?它们是怎样的?(露水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水;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艳丽的光泽)
b.教师引导: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被惊醒了,看到了可爱的月亮,猛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水,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
(3)教师提问:那么“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
学生理解诗句后想象画面:弯弯的月亮高挂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
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
(4)学生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紧扣“铺”字,换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联想,学生在脑海中重构诗句描绘的美景。 抓住两处比喻,引导学生延展想象月亮还像什么,露水又像什么。这样的想象有根据有基础。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受美景,诵读诗句,步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
板块四 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补充资料,了解诗人情怀。
(1)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2)教师引导:此时此刻,白居易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学生交流,再指名朗读古诗,读出感受。
(4)教师引导:先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有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白居易在江边干什么呢?(散心 赏景 吟诗)
(5)教师引读:是的,诗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学生齐读。那样自由愉悦的心境!预防网络沉迷学生再次齐读。
午餐英语2.尝试背诵。
课件出示诗句描绘的风景图,一生口述诗句描写的景,一生背诵对应的诗句。
3.看风景图,学生背诵全诗。
4.延伸拓展。
(1)将下面几个词语填入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
怎么清理缓存夕阳  残阳  斜阳  落日  白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残阳 )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浮云游子意,( 落日 )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 白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雨后复( 斜阳 ),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这些诗词句借夕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残阳”点明诗句描写的时间,诗人还借此表达自己的心境。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近诗人,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诵读诗句,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情感的品味能力。拓展环节又补充了和夕阳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的视角带向更广阔的诗文世界。
【板书设计】
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