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27课《短文两篇》
一、导入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历史积累也使得我国有关自然山水的诗文众多,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篇表现自然山水的小短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读通读顺,积累文言词汇。
(一)《答谢中书书》
1、生读课文,生点评,全班齐读。
2、重点字词翻译,边翻边总结方法。
3、生译全文,生点评。
(二)《记承天寺夜游》
1、用学习《答谢中书书》的方法自学。
2、课堂反馈(一),检查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三、再读,读懂读透,理解文章内涵。
1、勾划出两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个景物描写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答》—清丽、生机(写了多少种景物,写了景物哪些特点——水彩画)
《记》—清幽、宁静(晚上,淡淡的——水墨画)
2、两位文人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自然本是无情物,因为文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自然便有了性情,有了生命,那么两文中作者分别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请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试做分析。
明确:《答》—“实乃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
《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然,散步的清闲。
3、同样看到了无人欣赏之景,同样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为什么陶弘景生出自得之情,而苏轼却是悠闲呢?
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者本身情感历程的再现,因此,我们要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涵,就应该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简介两文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4、再读课文,你能不能读出新的内容呢?
“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什么不是“古今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为什么不是“人间之仙都”?)因为他陶醉其中,因为他乐于归隐。
“贬谪闲人”只是悠闲吗?苏轼的理想是“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而今的现实是“闲”,所以文中其实还有悲凉、感慨和无奈等等复杂的情感。
明确:陶弘景—归隐的志趣
苏轼—贬谪的无奈
5、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是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景,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现代人则是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反馈(二),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这篇文章是_______写给______的一封谈______的信。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泰山吟(二)简答题
1、我们欣赏了《答谢中书书》,文中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猿鸟乱鸣”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态,能够和古今知音比肩的自得之感,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说说《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明确:入夜及“解衣欲睡”——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怎么弄文件夹承天寺寻张怀民”——闲,细致的“竹柏影”——闲。
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清闲自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课后检测,布置作业
完成《评价》上的“自主学习”和“阅读探究”。
板书:
《答》—生机—欣喜、自得、归隐的志趣
《记》—清幽—欣然、清闲、贬谪的无奈
肠炎吃什么水果27 短文两篇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短文两篇》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本单元第一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也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和偏旁
目标是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设定的,分别扣住了“文”和“言”,具体有四个: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了解作者陶弘景、苏轼。
4、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内涵。
三、教法与学法
1、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内涵。
2、重点提示、分析。
4、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四、教学设计
1、情景激发,图片导入葛优非诚勿扰1
开头导入用自然美景,既符合这个单元的作品特点,又紧扣本节课两篇短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同时美景还能让学生陶醉其中,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读顺读通,初步了解文意。
文言文,翻译是基础,采用生读——齐读——重点字词翻译——生译全文的方式,完成了《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翻译,在重点字词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小结常用翻译方法,为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作铺垫。
为了检测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效果,把《记承天寺夜游》的文意理解作为反馈练习,让学生用学习《答谢中书书》的方法自学自译《记承天寺夜游》,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细目表的1和3。
曲折的意思3、再读,读懂读透,理解文章内涵。
接下来,由读顺读通转向读懂读透,也就是“言”转向“文”,文言文言,既要注重“言”的学习,也要注重“文”的学习,因此要进一步的理解文章内涵,这一部分采用的是对比阅读的方式。
①出景物描写句,谈感受。
明确:《答》——生机(写了多少种景物,写了景物哪些特点——水彩画)
《记》——清幽(晚上,淡淡的——水墨画)
②再勾画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景物不同,情感不同)
明确:《答》—“实乃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
《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然,散步的清闲。
③同样是看到了无人欣赏之景,同样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为什么情感不同?
适时介绍两文作者的写作背景,完成目标二,结合背景再赏景、析句。
“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什么不是“古今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为什么不是“人间之仙都”?)因为他陶醉其中,因为他乐于归隐。
“贬谪闲人”只是悠闲吗?苏轼的理想是“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而今的现实是“闲”,所以文中其实还有悲凉、感慨和无奈等等复杂的情感。
这样让学生明确了,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三个步骤,由景到情,再联系背景挖掘深层内涵,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这也完成了教学目标细目表的4。
4、反馈
为了检测教学效果,根据“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设计了课堂检测题(二),因为之前已经完成了目标1和3的关于“言”的检测,所以这里的检测题主要是完成目标2、4(“文”的检测)。
(注:填空题为了完成目标二,简答题为了完成目标四)
5、为了巩固强化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设计了课外检测题。
五、板书设计
《答》——生机——欣喜、自得、归隐的志趣
《记》——清幽——欣然、清闲、贬谪的无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