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001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崔颢《黄鹤楼》
【教学目标】
1.读诗味,感受诗歌韵律美。
2.理诗意,探寻诗歌意境美。
3.悟诗情,品味诗歌情感美。〔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等复杂感情〕
升请qq号4.知人论世,文学常识科普进阶。
5.强记忆,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一、教学价值
根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语文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比重,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增添的古诗文中,古诗词的分量颇重。因此,有效提高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南宋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带着学生学习崔颢《黄鹤楼》,领略此首盛唐七言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定位
《黄鹤楼》选自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古文有《三峡》中山水的雄奇,有《答谢中书书》中山川的壮美,有《记承天寺夜游》中月的清幽,有《与朱元思书》中桐庐景物的秀丽,所描绘得自然山水各具特,让人目不暇给。《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诗人律诗,五言和七言兼具。《野望》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使至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沉浮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土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行》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而崔颢的《黄鹤楼》独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之情。崔颢传下来的诗歌不多,但因《黄鹤楼》名声鹊起,就连后来的李白也称“眼前有景说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学习本单元一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诗文大意;二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三要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他们对诗歌格律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读诗根本能够准确断句,但是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朗读中引导、训练。读懂本诗的字面意思不难,读出诗人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无奈、失落、惆怅的心境则需要借助典故和所描绘景物的深层含义细心揣摩。
【教学活动根本流程】
【教学过程】
一、读诗味,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黄鹤楼
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qī)鹦鹉洲。
日暮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视频朗读,注意“二二三〞的节奏
黄鹤楼
蜡笔小新图片壁纸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理诗意,探寻意境美
1、感知大意
黄鹤楼
崔颢端午节的诗句 古诗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2、灵魂拷问1.0 :崔颢,游黄鹤楼你快乐吗?
请同学们和崔颢一起登临这有“天下绝景〞之称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你看到了什么?〔出写景句〕
明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清楚,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这两句诗融情于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具有意境美。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
不觉痴了,醉了......
景美→看似快乐
3、进阶拷问2.0 :崔颢,你真的快乐吗?
学习语句面对如此美景,崔颢真的快乐吗?悄悄地,夕阳已斜,暮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日暮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意:暮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吗?〔没有〕家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关何处是?〞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诗人俯视芳草萋萋之时,愁已经油然而生了。《楚辞·招隐士》中有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崔颢在看到鹦鹉洲的萋萋芳草时,就埋下了愁的种子,到了薄暮冥冥,江上笼罩一层青烟,这时倦鸟归林,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思的种子也就破土而出了。于是,一种茫茫渺渺,抓不住也赶不走的愁一下子把诗人给笼罩了。
所以,崔颢,你不是真正的快乐!破伤风潜伏期
三、深读诗,拓展升华美
1、深度拷问3.0 :小崔,你愁个啥?
诗人这忧愁仅仅只是愁吗?
明确:大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不到20岁的崔颢到长安参加科考,得中进士,可谓是少年得意。可惜,这位有着大唐第一高贵姓氏的崔进士,却只被授予了一个许州扶沟尉的九品官职,这让他很受打击。于是,崔颢想到要去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给自己推荐一番。第二年,他便从扶沟跑到了陈州〔今河南淮阳〕去见时任陈州刺史的大书法家李邕。李邕这个人喜欢结交名士,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受到过李邕的高规格接待。可唯独崔颢去了连面也没见着,就被李邕给赶了出来。原因是他去见李邕时准备的献诗,竟是一首闺房乐诗,诗名为《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让以道德君子自居的李邕大为愤怒,直接以“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把崔颢给赶出门去了。碰了一鼻子灰的崔颢从此负气出游,开启了他20年游历南北的生涯。
历史对于崔颢的评价是“有文无行〞。不仅说他行为顽劣,好赌嗜酒,更说他荒淫好,不尊重女性。
小崔的标签人生:天才·崔→失意·崔→顽劣·崔巩俐个人简历
2、文学科普4.0 :唐七言热搜榜NO.1
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
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在诗人辈出的唐朝,能评上第一,肯定有其过人之处。然而诗歌开篇一连用了三个黄鹤,为什么还能称为唐代第一诗?
明确: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前半局部“黄鹤〞二字三次出现,颔联失对,三句全仄,四句三平尾,就格律而论,为写作律诗之大忌,但并不指摘它出律,更不觉其重复啰嗦,反而为其回环流转的音韵之美所感动。
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
不是“一去不复返〞呢?抚今追昔,斯人不在。是耶非耶,亦真亦幻,茫茫渺渺的苍凉感扑面而来。正是因为这句话太自然顺畅,根本不会意识到黄鹤这一词已然出现三次。
3、科普进阶5.0 :黄鹤楼的“黄鹤〞是什么鸟?
“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黄鹤楼在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
在古代,“鹄〞“鹤〞相通,“黄鹤〞其实是“黄鹄〞,也就是天鹅。
因此,前两句也是化用典故,写鹤去楼空的虚景。
4、八卦新闻6.0 :喜提“诗仙〞迷弟
巍峨的黄鹤楼成就了崔颢的这首千古绝唱,崔颢的这首诗扬名天下,自然也收获了不少粉丝,相传,诗仙李白就亲自给它打了广告。
明确: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也四处题诗,到湖北黄鹤楼之时又一次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突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这首《黄鹤楼》。看完后连说绝妙,留下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就此搁笔,悻悻而去。不过,后人证实这首打油诗是一位禅师所作,但李白对这首诗佩服得五体投地却是真实的。李白自从崔颢题诗后,便不敢直接写关于黄鹤楼的律诗。但是作为崔颢的迷弟,也想穿偶像同款衣服,于是李白模仿崔颢不写黄鹤楼,写了鹦鹉洲,吊古伤今,表达了自己有才无命,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四、强记忆,再享诗意美
1、诗歌小结
明确:内容上: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思念家的愁思。
写法上:从茫茫渺渺的虚景开始,到中间历历如画的实景,再归于最后的茫茫渺渺的愁,从天上,到人间,再到天上,一派自由自在,一派行云流水。翩假设惊鸿,婉假设游龙。有如神来之笔,可谓盛唐气象的代表。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课后彩蛋·探秘】《黄鹤楼》中的“鹦鹉洲〞不只是随意选的地名,里面大有玄机,请同学们结合李白的《鹦鹉洲》课后搜集资料研究。〔提示:这个地名与一个叫“祢衡〞的名士有关,《三国演义》中有他的事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