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红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爱我你就抱抱我串词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柘枝舞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
魔方如何复原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读书改变命运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二年级必读课外书28本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