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大同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闫红娟
【教学目标】:
知心爱人 歌词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句,能熟练翻译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感知文章主要内容,赏析美点,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川美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句,能熟练翻译文章。
【教学难点】:
欣赏本文景物的美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文是南朝时期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文。本文短短68个字,却写尽了山川景物的美,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本课欲让学生通过朗诵感知文章大意;然后从景美如画的角度进行赏析。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流程】
一、导入
stay with me 朴灿烈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位奇才、怪才、全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对中国医学、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颇有研究;会炼丹、懂得养生之道;能在千里之外决策朝中大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短短68个字写尽祖国山川的秀美,他就是陶弘景。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用68个字写成的山水小品文。
二、题解
《答谢中书书》,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中书:南朝时官职的名字。书:书信。
题目意思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三、人物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人称“山中宰相”。
宋时(0——22岁)勤奋好学,读万卷书。
齐时(22——47岁)诸王侍读,36岁辞官。
qq怎么冻结梁时(47——81岁)隐居茅山,寄情山水。
谢征(500—536)南朝梁时期人,博学多才,官至中书,享年37岁。
默张杰四、读文章、感知大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
奏、韵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五、疏通文句
学生将自己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如何当好班长
全文翻译:山川景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六、文章结构
总——以感慨发端,以“美”统领全文。
分——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总——以感慨收束,抒发情感。
七、研讨文章,体验情感
(一)景美如画
作者写山川美景,真的就如在画一副清丽的山水画。
1、看:(1)在画中你能看到哪些景物?
山水云/石壁、树/猿、鸟、鱼
宣传部职责(2)在画中你能看到哪些颜?
五、青、翠
2、画:一画形体:青山、绿水、白云,给人清新高雅之感。
二涂彩:五,重点绿,增添蓬勃生机。
三添生灵:猿、鸟、鱼,给图画增添生命气息。
一副清丽的山水画瞬间秒成,你来赏析它的美点!3、赏:
学生小组合作
提示: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交辉为动(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过渡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情感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知识回顾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绘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渡语:古今中外写山川美景的文人很多,面对如此美景,发表感慨:,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同学们有没有心动啊?
七、作业:
1、声情并茂诵经典(课堂作业)
这样美的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背下来,让我们齐声诵读,并背下来。
2、拓展延伸写美文(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选择本地夏季的一处风景进行描写(100字左右)
提示:可以学习模仿陶弘景写景方法
【教学板书】
山水相映彩配合
美
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故在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上用时不多。而在对文章美景的赏析及写景技巧的渗透上用时较多。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对于提高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好处,但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要想充分理解文章可能有难度。教学心得:教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取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