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研究综述
杨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学者兼作家。她的创作量并不丰,但她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多面手。作为翻译家,她翻译过《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拉布斯》等西班牙名著;作为文学理论家,她对中西方小说戏剧理论有系统研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并结集为《春泥集》、《关于小说》出版;她又是个广泛涉猎各种文体、进行多样化尝试的作家。1933年她初涉文坛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收脚印》;其第一篇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林徽因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而最初使杨绛在文坛享有盛誉的是其在40年代创作的两部喜剧《称心如意》(1942年作1944年世界书局出版)和《弄真成假》(1943年作1945年世界书局出版),并以“喜剧的双壁”在沦陷区的上海家喻户晓;新时期以来连连推出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巨制《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等,以其极富个性的鲜妍风格而独安于文坛的边缘一隅。2004年5月,杨绛先生从事创作7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为250万字的八卷本《杨绛文集》。
一、关于杨绛在文学史地位的研究
杨绛的著作跨越70年的时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演进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更以其独特的况味和风格历久弥新。近年来,伴随着“边缘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入开掘,杨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正逐渐被人们认识。1945年夏衍读到杨绛的剧作,“觉得耳目一新”因此,他指出:“谈当代的剧作家不提杨绛是不公道的。”柯灵说:“杨绛的笑是用泪水洗过的,所以笑得明净,笑得蕴藉,笑得有橄榄式的回甘”,李健吾将其与丁西林相提并论:“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杨绛女士。”肯定了杨绛在中国世态喜剧中的地位。她的散文在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评选活动中名列榜首。自20喝什么牛奶能长高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杨绛研究领域大量专题论文层出不穷,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相关专著《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和《杨绛评传》的相继问世就可以证明。
二、关于杨绛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40年代的杨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评论文章还属于作家印象点评,谈不上具有很强的思辩彩,明显的带有评论者的主观情感倾向。但麦耶,杨度等人的评论通过对作品的条分缕析也对后人研究影响很大。1949年后,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员,她主
要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结束后,杨绛才又开始文学创作。杨绛的创作出现了隔断,杨绛的研究也自然出现了隔断。杨绛研究在建国后的研究应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逐步摆脱过去凝固的僵化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杨绛研究也和其他作家研究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杨绛创作体裁多样,本部分将分门别类地介绍杨绛研究的状况:
戏剧:由于中国现代戏剧研究的逐步深入,杨绛的戏剧又走进研究者的视野。较早的两篇论文是1986年庄浩然的《论杨绛喜剧的外来影响和民族风格》和1988年张静河的《并峙于黑暗王国中的喜剧双峰——论抗战时期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进入九十年代后的论文有《论杨绛的喜剧――兼谈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世态化》、《论杨绛小说的喜剧风格》、《杨绛世态人情喜剧与意义的重新发现――谈〈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的文学史价值》、《论杨绛喜剧精神的人生与艺术资源》、《上海城市文化与杨绛的喜剧创作》等,这些论文从演讲喜剧的外来影响!文化来源!文学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大多属于就作品本身的单向研究。本时期还有研究者把杨绛放在作家流派!时代思潮的体中进行研究老气横秋什么意思,更显示出杨绛喜剧创作的文学史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许道明。许道明在其论著《京派文学的世界》一书里将杨绛看成是京派喜剧在丁西林,李健吾之后的又一发展。他认为杨绛喜剧的创作特来自于“用京派的态度写海派的世界”,不管是题材选择的敏感精妙,还是在戏剧结构矛盾中所显示出来的幽默和讽刺,无不与此相关。这一论点揭示了杨绛喜剧创作出现“审美距离”感的动因,从流派思潮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具体多变的关系上回答了长久以来杨绛到底是喜剧作家还是悲剧作家的问题,很具有启发性。钱理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在沦陷区戏剧文学一章中对杨绛的喜剧创作进行了论述,认为杨绛的喜剧创作“雅俗共赏”,即同时为市民观众与知识界欢迎。
散文:杨绛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这时期杨绛还有随笔集《将饮茶》。对杨绛散文的推介最早主要是感想类文章,如:敏泽和于晴的感想,揭示了《干校六记》的艺术特:“悱恻缠绵,哀而不伤脑充血是怎么引起的,怒而不怨,句句真话”,指出《干校六记》是作者在人生磨难之中心灵的追求。关于杨绛散文的论文较早的是1985年张晓东的《杨绛的情感世界——干校六记艺术浅论》。作者将作家本人的思想与具体作品的解读结合起来,力图寻求作品背后隐藏的深层东西。90年代后的研究论文主要有杨思民的《一位老作家的心声:读杨绛的散文》,张明亮的《读杨绛散文断想》,刘传霞的《智者的微笑——杨绛散文漫谈》,王澄霞的《情幽独放的艺术奇葩——杨绛散文创作论》、张虎臣的《论新时期杨绛的散文创作》、苗祎的《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李咏吟的《存在的勇气:杨绛与宗璞的散文精神》、段育和的《人格魅力的动人显现——读杨绛与宗璞的怀人散文》周政保的《“怀人忆旧”的意义——读杨绛、黄宗江、楼适夷的散文》等等。这些研究文章的价值在于既注重从宏观上把握杨绛散文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选择特定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如女性独特的创作视角及智慧、写实风格、语言特、修辞等方面,同时也有比较研究,这些促进了研究的深入。
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畅销书,也兴起了“杨绛热”。《我们仨》发表至今只有短短两年,在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却有近十篇。凌晓蕾的《涓涓细流终归海平凡当中见真情——读杨绛〈我们仨〉》和《论杨绛新著〈我们仨〉》、火源的《家的梦——对杨绛〈我们仨〉的评论》、牛运清的《杨绛的散文艺术》、杜净凯的《天若有情天会微笑——读杨绛先生回忆录〈我们仨〉有感》等等。这些文章认为《我们仨》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小说:杨绛的小说集有《倒影集》和《洗澡》。80年代,有关杨绛小说的论文较早的是田蕙兰1988年的《旧中国都市一角的素描――杨绛〈倒影集〉漫评》。作者发现了小说表现的都市中上层人家生活这一独特视野。对《倒影集》研究有突破的是文学史家杨义。他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中运用崭新的方法论,从叙述学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纵向比较法出发,对《倒影集》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小说代表作《洗澡》 (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也吸引了许多
研究者的目光。1990年马风发表的《杨绛的机智与哲学心理——〈洗澡〉泛论》与孙歌的《读〈洗澡〉》以及王学亮1991年发表的《“浴客”的故事——读杨绛长篇小说〈菱角的营养价值洗澡〉》,都是这一阶段对《洗澡》研究很有分量的文章。马风主要是从知识分子的体角度出发,展开文化反思,而王学亮认为杨绛的题材选择和审美心理及艺术处理都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文章关注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对话交流。进入90年代后期,《洗澡》的研究论文的注意力不仅放在小说的艺术分析层面上,而且开始关注小说的主要内容、人物的刻画、作家的心灵体验、文化研究及比较研究。论文有施永秀的《论杨绛小说〈洗澡〉中的女性形象》和《隽笔绘世相——读杨绛小说〈洗澡〉》、火源的《论杨绛的反讽——以〈洗澡〉为例》、徐岱的《大智慧与小文本:论杨绛的小说艺术》、徐玉玲的电梯大修《论杨绛小说的喜剧风格》、贺仲明的《智者的写作——杨绛文化心态论》、唐韧的《耕耘知识分子的方寸地——杨绛〈洗澡〉的人文精神蕴涵》、卢升淑《现代女作家文本里孤独、无力的母性——试论张爱玲、杨绛、苏青、林徽因的母性书写》、施永秀认为《洗澡》以冷隽的笔致刻画了知识社会的人生世相,作为外国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者,杨绛的研究与写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徐岱认为杨绛的别具一格的“审智叙事”不仅对于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具有显著意义,对于百年中国文学史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论文结合性别诗学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杨绛小说进行阐释,以显示其内在的意蕴。
9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有关杨绛的综合评论:胡河清的《杨绛论》、余杰的《知、行、游的智性显示——重读杨绛》、林筱芳的《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等。三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杨绛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胡河清发现了《洗澡》是“中国文学中少有的一部以精神恋爱为题旨的小说”,并把小说与散文一起分析,揭示出杨绛的个人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林筱芳着重从哲学角度讨论杨绛创作对文学史的贡献。而余杰提出的知、行、游问题,在今天仍有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还有文章从性别角加以论述,认为杨绛借助冷静审视的叙事风格,温和淡雅的调侃,巧妙地规避并消解了双性冲突。通过中性语言传递一种双性关系中庸化的情绪。运用浪漫主义缓解双性受困的现实,从而弥补充满矛盾的文化缺陷。这一独特的视角的确从话语表征方面解释了杨绛文章行云流水、平和冲淡的特点。但将杨绛的全部创作都列为支持上述论点的论据似乎又不妥。因为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有些作品并无意于涉及双性冲突的解决问题。
杨绛的创作跨度长达七十年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演进轨迹,也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对杨绛的研究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还有许多待探讨之处:杨绛作为钱钟书的夫人,是“钱钟书热”之后的“热点”。但杨绛作为一个个体,其文学创作的文学史的价值和对文学史的独特贡献不应被忽视。杨绛研究有广大的空间。
三、不足及可研究空间的展望
1、文论、译作及悲剧研究。杨绛的文学活动涉及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及翻译三个领域,然而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结构明显失衡:创作领域研究者云集,文论及译作部分问津者寥寥。戏剧研究方面也存在上述问题,悲剧《风絮》几乎不被提及。事实上,杨绛的文论和译作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绝不逊于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打印机更换硒鼓她的悲剧也可从多个角度发掘出研究价值。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改变文论、译作和悲剧研究的冷落局面,无疑会极大地拓展研究空间,从而更加完整地还原杨绛研究的总体风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