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杂文家、鲁迅研究专家唐弢
程丽珍
艰难求学
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唐弢,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原名端毅,字越臣,别名建根,笔名有晦庵、风子等。
唐弢幼年时,被父亲送到十几里外的培立小学读高小。受学校进步教员的影响,唐弢从小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1925年夏天,当“五卅”事件引起的罢课风潮波及乡村的时候,小学师生们决定以组织宣讲队和化装表演来支援。半个暑期,唐弢和老师同学们乘着乌篷船到处流浪,巡回演出,以演出收入来支援上海工人。
1926年春,他来到上海,考入一个旧制中学预科。在这期间,他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特别喜欢李商隐、温庭筠的近体诗,努力从多方面探索诗歌的规律,写了近百首习作。
1929年,唐弢为家庭困难所迫,中止了学业,投考了上海邮局,被录取为邮务佐,在邮局邮件投递组拣信。在邮局时,他一边工作,一边奋发自学,空闲时间经常跑到上海的几家图书馆,耳闻了许多邮政工人武装起义的故事。1932年,在革命者沈孟先的影响下,唐弢和店员、邮差、学徒七八个人组织了读书
会。他与其他会员一起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以及几本杂文,也读了苏俄著名小说《母亲》、《铁流》、《毁灭》等,这些书籍使他到了最适宜表达自己思想的文体形式——杂文。
杂文战斗
1933年,20岁的唐弢开始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文章,起初写的都是些散文,后来改写杂文,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有感想、有意见;要抗争,要撞击;要战斗,想立刻给以反应。文学青年的社会责任使他喜欢上了用杂文作为投匕首的战斗形式。
文化公园唐弢在《自由谈》上写稿时,鲁迅也经常变换笔名在《自由谈》上写稿,由于他的文章风格近似于鲁迅,因而被统治当局当作鲁迅的作品加以围剿,引起了鲁迅的注意,使他认识了鲁迅,得到了向鲁迅请教和学习的机会,并在鲁迅的直接帮助和影响下,追随鲁迅从事革命文学活动。1935年,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革命工作,在工人中组织起“读书会”,积极宣传进步思想。1936年3月,唐弢出版了第一本杂文集《推背集》,意指他在写这些杂文的过程中,时时觉得有人在推着他的背脊,试图阻止他继续写下去;同时也暗含自己的文章是有预言的力量的。这个费解的书名,把当时统治当局对他施放暗箭、起围击以及街头小报的指桑骂槐和在抗争中一个入世不深的青年所受的巨大压力,都刻画在其中了。手相算命图解事业线
眼角痣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唐弢被迫留在上海。他冒着生命危险,积极投身于文化战线的救亡运动,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杂文。他的杂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议论物价、抨击官商、揭发汉奸、谈论自己等等。他想回答那个时代人们所关心的种种问题。在《恐怖》中,他说人头案之类的产生,“在制造者是一种残忍,而对于领受者却绝不是恐怖,它消弥了一切有人心者的寂寞之感。”这样的感受,这样的话,是渺小的怯懦的心灵绝对没有的,永远写不出来的。这里袒露的是一个无畏战士的感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迫离开了邮局,在一家私人银行担任秘书工作。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他应召又回到邮局工作,并积极投身于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运动。1946年8月,唐弢和
小学生祝福祖国的话柯灵合编了《周报》。这是一份影响很大、在争取民主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报纸,深得人民的爱护。而最为反动政府所痛恨的,最终被查封的休刊词写得慷慨激昂,是一纸声讨书,也是一曲正气歌。《周报》被禁后,他又改编了《文汇报》副刊《笔会》。1947年5月,《文汇报》也被迫停刊。他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为推动民主进步的文化事业和迎接人民革命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捍卫鲁迅
唐弢是研究鲁迅的专家。1934年初,《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宴请副刊撰稿人鲁迅、钱吉祁,郁达夫、胡风、林语堂夫妇等,唐弢也在邀请之列。他在宴会上第一次与鲁迅正式见面。与鲁迅的交往,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唐弢的文学创作和日后的生活道路。此后,唐弢开始与鲁迅通信并当面拜访,聆听教诲,直至鲁迅逝世。鲁迅逝世时,唐弢参与了鲁迅的丧仪。鲁迅逝世后,他主动请求参加《鲁迅全集》的校订工作,后来还撰文愤怒批驳苏雪林等人在鲁迅逝世后对鲁迅的恶意攻击,捍卫了鲁迅的方向。
在40年代的上海,唐弢与一批年轻的杂文家一起,倡导了“鲁迅风”杂文,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战斗传统。在经过长期的默默无闻的搜集之后,在1946年鲁迅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他编成并出版了15万言的《鲁迅全集补遗》。1951年,又完成了35万言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两本书为各方面的专家所公认;为唐弢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有关鲁迅研究的有深度、有创见的论文,成为举世公认的鲁迅研究权威。鸡块怎么做好吃
光辉一生
唐弢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杂文家,同时又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文学史家。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对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凝练、自然而又富有变化,在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作品有《落帆集》、《生命册上》、《晦庵书说》等20多种,计100多万字。如《同志的信任》等文章长期作为中学课文的规定课文。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迄今仍然是高等学校的通用教材。
风景区英文唐弢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和风格鲜明的作家,同时又是热情的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唐弢历任上海邮政工会执委会常委,全国文协委员和上海分会常委,《文汇报》副刊部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长,华东文联编辑出版部主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协理事,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唐弢热爱祖国,热爱党,也热爱故乡。他多次写信给家乡的政府了解当地情况,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1980年5月底,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唐老非常高兴,欣然挥笔,写下了《回乡两首》“村落依稀在,旧居亦可寻。垂垂吾已老,满目是新人。”他在参观北仑港时,赞叹地写道:“引桥长一里,由此接天涯。寄语好儿女,殷勤为国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