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屹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空白格 歌词摘要:本文把儿童美术作品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运用美学、语言学、信息论等理论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儿童美术作品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符号的组合;2、儿童美术作品在儿童心理发育中具有的重要意义;3、合理评价儿童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希望我们成人、特别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能主动“破译”这种特殊的符号,正确认识其在儿童心理发育中的重要性,剥掉社会上附加在上面的一些社会功能,让儿童美术的完成它的真正使命。
这次理论上的探索欲在尝试多一种角度去认识《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所述难免有瑕疵,但愿能对新的美术课程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美术 符号系统 分析
“艺术所建构的符号系统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又是目的,构建成一种独特的符号形式。创作
艺术作品好像编制一种谜语,欣赏艺术作品则是把隐藏着的信息译解出来。”(何新)美术作品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它通过运用美术表现形式,产生各种符号的组合,形成特殊的符号系统。它传递着作者的情感、个性、风格。儿童美术作品也不例外,它是儿童思想的表述、感情的传递和心灵的体现。
儿童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分析出三种意义:自然意义、深层的心理作用意义和约定意义。
项目可行性报告范文(1) 自然意义:体现在作品中表现为被描绘的事物。如:人、动物、树木、房屋、书籍、工具等等。
(2) 深层的心理作用意义:尽管在小学阶段儿童画得不像、失真,但它们确是儿童眼中的物象的反映,正如他们的口头语言那样,虽单纯、稚嫩,却是心灵的传达。
(3) 约定意义:根据儿童作品,我们可以判断小作者的美术语言的运用水平,以及表达能力,具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和属于小作者特定的个性化的形式。
据上分析,认识到儿童美术作品真正的价值体现在首先它体现了儿童“所见所得”,其次是“
特殊的语言符号”,再者是“文化背景的传承”。三者都是儿童美术作品的核心要素,这“三要素”也应该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对象,把握好这三方面的合理引导,就能更好地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大胆、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而以上分析的“三要素”恰恰符合美学体系的三个层次:形式美学、心理美学和社会美学。每一个层次都包含在下一个层次之中。如下图所示:
社会美学
心理美学
厦门鼓浪屿形式美学
其中,1、形式美学研究艺术符号的组合,2、心理美学研究艺术对象在主体中的心理意义,3、社会美学研究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从美学角度分析儿童美术作品,可以得出以下三点有价值的内容,对我们正确看待儿童美术作品具有参考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个改变”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一、儿童美术作品是一种具有创造性艺术符号的组合
根据信息论的原理:“一个艺术客体,其信息量越大,则其解释的不解定程度越高。因此,其魅力也越强。”正如维纳所说:“要想评定一幅画或一部文学作品的信息价值,我们就必须知道其中有哪些对古人和今人是新的东西。要使社会上的一般信息丰富起来,该信息就必须说出某种在本质上异于社会上原有公共信息的新东西。”儿童美术作品正是符合以上两
点的极具价值和魅力的创作。因为,它们中很少有再现(不是表现)客观事实的,没有与别人的作品相同之处。
由于儿童未受到过各种技法、理论的严格培训,他们的表现手法是单纯的;儿童又没有生活中许多需要的词汇量,因此,他们往往很难用口头语言表述好心里的所见所想,形象化的美术表现就成了他们表达所思所想的首选。所以,在他们美术创作时是充满想象和表现欲望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激情和遐想,这是它的精华部分,因此,我觉得儿童美术作品是极具魅力、艺术价值和创造性的符号的组合。
二、儿童美术作品在儿童心理发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周杰伦千里之外
从信息科学的观点看,绘画也是一种编码形式,它是儿童语言的一部分,是他们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对儿童心理健康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人们约定了用颜和线条分布在纸上的特殊印迹代表“梅花”,而当了解这一约定的人看到这种印迹时,他头脑中会立即联想到花的形象——而这实际是通过记忆和联想进行译码。译码的工具是头脑中积淀的信息储存。所以对于不了解上述编码约定的人,如果看到纸上的这种印迹就会感到不理解。如同我们在看史前绘画和现代派绘画时,会有不解的感觉,看儿童绘画作品也有不理
解的感觉。但我们应该到每个儿童“编码”的“解码钥匙”,去主动理解它们,因为这些是儿童心理外化的一部分。当儿童呀呀学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我们能给予理解,猜测宝宝要干什么,而当他们在纸上创作一幅图时,有许多人却不能珍视其中所发出的信息,更不愿去解开这些“编码”,而是以画得不像为由将它扔进废纸篓里,这对儿童心理上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你扔的不仅是一张画,更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
本人就深有体会,当我孩子三岁时,她看我在练毛笔字,吵着要写,我就让她尽情地书写,并要她把画的(用画更确切)讲给我听,我惊讶地听到了许多生动的童话故事。她五岁时,要画画,拿到笔就涂,每画一幅我都将其挂在墙上,我先猜她画的是什么,然后她再讲出真正的内容,请她纠正我理解上的“错误”,并仔细研究这些线条、彩是如何表达她的意思的。她八岁时,看到《扬子晚报》上的《托起明天的太阳》江苏省“迎澳门回归”少儿书画大赛,非常想参加,于是主动构思了《妈妈盼你归》这一主题,画的是三只小鸟朝巢飞去,其中两只已到,它们很高兴地张着嘴巴叫着,而另一只鸟小嘴翘着很不高兴。她解释说:“前面两只鸟代表香港和澳门,已回归祖国所以高兴,后面一只代表台湾,没有回来所以不高兴。”并将想法写在了下面,我对她的大胆开阔的想象由衷的佩服,这幅画后来在该项比赛中获奖并被收入画集中。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儿童画画时是在抒发心中的
感想,它比口语更形象、更丰富、更完整、更困难(要有物质准备)。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仔细探询其中的“编码”,通过这一心灵的窗口,去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猪的成语
三、合理评价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
儿童美术作品中的内容也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如:八十年代儿童常画汽车、轮船,九十年代常画飞船、潜艇,现在的儿童喜欢画机器人、卡通画,这些都是当时人们感到很新鲜的东西,它们也自然地被孩子们关注。反之,儿童画对社会的作用、功能和应用是间接的,它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流派,也不会主动去宣传某种思想。因为每个儿童的美术作品的符号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是其独特的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见所得”的具体反映。因此,正如我们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一样,儿童的美术作品也不应具有太多的社会功能,有些部门一搞宣传就想起请儿童去画,结果使儿童画成了诠释法规、再现建筑的工具,失去了儿童画应有的童趣、童真,减弱了它的美学价值和魅力,更不要谈创造力了。
总之,像艺术中有一种规则图式的存在一样,儿童美术作品也是一种完善的符号系统,它是符合美学法则的,我们成人只有去理解它、接受它、引导它的义务,而不能强制改变它,团队合作的句子
那样也不符合以“人文性”为主导思想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注:1、参阅文献《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何新)
2、本文发表于《科学与大众》2006年第七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