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教育活动课已成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由于教师的理论认识不足和操作方法不妥等原因,心理教育活动课教学实效性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对此,本文针对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提高心理教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相关对策。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注重形式多样化,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分享
心理教育活动课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一味地追求多样的形式和热烈的气氛,忽视了心理教育活动课蕴涵的思维成分。过于紧凑的活动节奏,使学生常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去揣摩活动的价值,一堂心理教育活动课只能给学生留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印象。教师应该结合活动内容对学生的体验进行分析和分享,真正实现教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否则,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含金量就下降了,教育的主题也会被好玩的游戏淹没了。
2.主题雷同,忽视不同年龄学生的个性特点
一些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到一些团体游戏活动,觉得很新鲜、操作性也很强,于是在课堂上就孩子生日“依葫芦画瓢”对学生进行辅导。据调查,各地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中有很多用的是一些雷同的游戏,且集中在人际交往和团体凝聚力等方面,如“盲行”、“背摔”、“信任跌倒”、“踩报纸男蛇女鸡”、“盛罗汉”、“大风吹”花样滑冰吧、“解手链”等,这些内容经常在多个年级被多个教师选为活动主题,导致在活动课评选和观摩活动中出现“众人一课”的现象。[1] 在心理教育活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偶尔可以借鉴小组团体辅导,其效果不错,但如果在小学、初中、高中接连用,不分年级、不看对象、千篇一律地开展“辅导”,就无法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同了。
3.心理教育止于课堂,缺少对学生心理成长的持续关注
大部分心理教育活动课都是下课铃声一响就结束了,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跟进辅导,对学生心理成长缺乏持续关注。比如,一堂《播种好习惯》的心理课,课上45分钟时间内,课堂气氛很好,讨论很热烈,不良习惯的危害剖析得也很深刻,可下课之后,学生的行为习惯仍然不会有什么改变。尽管在课堂上谈到感恩父母,大家都意识到要体谅父母的必要性,
可回到家里一不高兴仍然和父母顶嘴;在课堂上大家都知道要尊重他人,可没两天照例有人搞恶作剧,等等。可见,教师缺乏持续关注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心理变化,心理教育活动课停留在了现场效应、短期效果这个层次上。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的归因分析
1.在选取教育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方案上的随意性
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氛围是平等的、尊重的、接纳的、宽松的,其交流形式是多向的,交流的内容是多元的。 [2] 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自由地倾诉、愉悦地分享,获得一种在其他学科中无法得到的全新体验与感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采用了“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扮演、小测验”等形式,但也常常表现出以下问题:创设情境的事例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依据活动主题精心设计,随意进行小品表演;不管问题的深浅都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热烈但学生未有收获。因此,教师应根据“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理论,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等特点认真选取活动内容和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活动内容真正触及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改变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习惯。
2.对心理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够,缺乏教育机智
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活动课的最终效果是要落实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层面,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一些教师对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他们往往是以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或德育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效果自然不明显。此外,活动课教学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信息千变万化,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资源。[3] 有的教师热情、真诚、活跃,能敏锐地把握现场随机事件,运用技巧将问题引向深入;有的教师则是语言平淡、表情单一、缺乏教学智慧而使活动课逊许多。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不同的人授课其效果也不同。
3.缺乏开展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辅导技术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一门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课程,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如果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如倾听、谈话、沟通等,缺乏团体辅导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也不可能真正上好心理辅导课。此外,教师经验的欠缺也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很多地方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目前担任心理辅
导的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他们在上心理辅导课时,不可避免地以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操作课程,难以胜任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标的心理教育活动课。
三、切实提高心理教育活动课实效性的对策
1.正确认识心理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辅导功能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感悟心理问题,分享同伴经验,学习自我调控的技能,掌握一定的自助方法,促进自我发展。心理教育活动课真正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深刻体验而不是课堂上的一时热闹。一堂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完成必须经历活动、体验和分享这三个阶段。其中,活动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核心,分享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和提高。[4] 单纯依靠说教和思辨的方式无法达到心理教育目的,更不可能把认识到的东西内化成一种品质和行为。
2.科学选择活动主题,因材施教
心理教育活动课的侧重点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和知识,而在于给学生一个
空间,使他们尽量能够用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审视自己、思考人生、思考社会。首先,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照搬参考教材或网络案例,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到他们最渴望得到解决的具有代表性、共性的问题。例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初中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其生理变化给心理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在认知、意识、情感等方面均会有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在上课前细心观察和全面调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精心设计,确保学生有所收获。
芹菜炒肉丝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准确定位心理教师角
教师作为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者和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这不仅包括心理辅导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同时也包括师德水平、语言技巧、教育机智等。个人的亲和力、热情、真诚,思维的敏锐性,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及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对于心理辅导的成功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心理教育活动课
幼儿园礼仪教育上需要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是朋友而非导演,是参与者而非主导者。同时还要努力关注每一位学生,始终营造坦诚、信任的活动氛围,不断地推进团体动力的发展,最终形成团体的动力,将活动推向既定的教育目标。
4.合理拓宽活动外延,促进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孙悟空新传心理教育活动课追求的是长期效果而不是现场效应,它致力于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教育活动课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体验领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的不断互动与启迪,不断体验与实践,不断反思与领悟。因此需要拓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延,让学生课堂上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从而指导具体行为。在拓宽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外延方面,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后实践训练项目,并注重其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5] 例如,对学生提出课后实践作业的要求应具体而不笼统,在实践时间、地点、行为及量等方面都做出具体要求;还可以运用心理誓言这一方式强化课后的行为;有意识地使用鼓励的语言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等。
参考文献:
[1]吴武典,洪有义,张德聪.团体辅导[M].北京:新蕾出版社,2008.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4]武文军.活动 体验 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系的三要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
[5]屠雯静,黄辛隐.让心理教育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实践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