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幸福单车
本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动作等的描写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感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本组的其他四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同形式的童年生活,本课则刻画了在清新秀丽的农村中一家五口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尤其是小儿子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并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难忘童年”作一定的铺垫。
本词如何制作幻灯片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孕妇不能吃螃蟹吗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
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的危险期怎么算动作,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的那种天真活泼的形态,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的要求自主、独立、成功。所以,在教学中将整体感知,字词的理解,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给学生一个立足点,给他足够的体验。
根据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释,了解词义、边读边想象词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基于以上的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重下载歌曲到手机上是: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二、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翁媪谈话的内容和小儿子剥莲蓬的形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根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品读体验,补充拓展”的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立足于在词义的基础上,通过三个画面的学习,让田园生活显“形”,显“行”,显“情”。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背诵最近刚学过的古诗《牧童》和《舟过安仁》,再引导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描写了童年生活的快乐。然后再由此导入新课,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明确清平乐是词牌名。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先同桌间相互交流,说出已知和未知,再进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词的意思。
(三) 细读课文,慢慢品读
这首词中有描写景物也有描写一家人的形态的句子。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几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下面我将以小儿剥莲蓬的画面为例具体介绍我的教学。
由翁媪的对话出发,引出他们谈论的对象除了大儿中儿还有小儿子。进而设问为什么白发翁媪最喜爱小儿子,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我让学生再读“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话,想象画面,感受小儿在剥莲蓬时有趣的形态。在这里,我将重点抓住小儿子卧着剥
莲蓬这一俏皮的动作,引导学生想象,他还会以什么样的姿势来剥莲蓬。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小儿子在剥莲蓬时那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在了解了小儿子剥莲蓬时调皮可爱的模样后问学生是否喜欢小儿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更好地理解词人喜欢小儿子作下铺垫。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动作等描写体会童年快乐时光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四)补充总结,深化理解
在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简介。语文学习的“大阅读观”告诉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
补充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这么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先是根据板书进行背诵,再是离开板书进行背诵。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
最后,课堂结束我采用总结课文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的重点。
四、板书设计,简洁突出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茅檐、溪、草构成了恬静清新的农村生活环境,由翁媪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来重点表现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由小儿亡赖卧剥莲蓬来具体表现小儿的淘气顽皮,突出童年生活无忧无虑与快乐。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溪        草爱的格言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
  小儿    亡赖    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