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有景
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23期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艺术成就
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向居易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就是一首合为时、合为事而作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唐宣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ps《琵琶行》能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密不可分的。《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是自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此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实际上,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c2ip”自居易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自己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对《琵琶行》的艺术成就进行论述。
一精彩的音乐描写
大学生英语竞赛试题 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慕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是以移人。”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精妙绝伦,被誉为:“千古第一音乐诗”。其音乐描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比喻独特、巧妙,给无形的声音赋予了鲜明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声以大自然的声响来比喻音乐,“如急雨”比喻大弦粗重急骤的声势,“如私语”比喻小弦轻细婉转的声韵,“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润,表现两弦齐奏的和谐;“莺语花底滑”比喻婉转流畅,表现音乐的明快,“泉流冰下”比喻滞寒不畅,表现音乐的冷涩。清人段玉裁说:“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滑涩二境,可谓工绝。”
第二,作者善于抓住音乐产生的效果。诗的开头白居易与朋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沉郁气氛,被“忽闻水上琵琶声”打破,同时也为后文琵琶女的弹奏作了铺垫。琵琶曲的演奏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是乐曲旋律由轻柔变为激越的过渡,是音乐的波谷,但曲断情连。当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以江水秋月的宁静衬托听众心境的悲凉,同时反映出琵琶弹奏的艺术效果,达到了一种无声的陶醉之美。诗的结尾部分,当琵琶女弹奏完后“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三,善于运用双声、迭韵、叠字、叠词,使诗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如:双声有:“掩抑”,“幽咽”等;迭韵有“间关”等,叠字有“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叠词有:“嘈嘈切切”,“大珠小珠”,“大弦小弦”,“无声有声”等,再加上诗歌的韵脚,“滑”“难”“进”“鸣”等的谐调转换,使语言既富于音乐感,琅琅上口,又对琴弦与心弦的沟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对琵琶弹奏中空白艺术的细致描写,以及诗歌中巧妙运用空白艺术。空白艺术是创作者有意留出空白,让欣赏者凭借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去发挥创造,创造出有欣赏者自己审美特点的艺术境界,从而使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得到沟通和共鸣。真可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云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二典型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首先,《琵琶行》中成功塑造了一个被男尊女卑观念伤害了的艺双绝女艺人形象——琵琶女。琵琶女的形象塑造,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少年时期的琵琶女艺双绝,纨绔子弟争相追求,过着欢宴不绝的奢华生活。随着时光的流转,世事的变迁,人老珠黄,于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最后成为独守空船的商人妇。琵琶女,想当年,名噪一时,风流无比;到如今,沦落江湖,何等凄凉!
其次,诗人自己也是《琵琶行》中塑造很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自居易在诗中的形象是一个政治上遭受邪恶势力打击的正直封建士大夫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是通过琵琶女映衬和诗人表述实现的。白
居易年轻时曾因《赋得古原草送别》名噪京师,十年之中三中举,被授予翰林学士,后任左拾遗,一度曾受唐宪宗器重,后因受打击、排挤,离开繁华京都,来到荒凉浔阳。昨日身在京都,今日卧病边城;昨日位居高官,今日人微言轻;昨日满耳《霓裳》、《六幺》,今日尽听呕哑嘲哳。巨大的反差怎能不令一身才华的自居易感慨万千。听到琵琶女的一弹一诉,他心头的伤疤被深深的触动,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中,诗人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漂泊感、被弃感、失落感、屈辱感顿时一起涌上了自居易的心头。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愤喷涌而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写景特
《琵琶行》不仅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诗,而且是一幅幅凝练精美的图画。“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诗的开头,是一幅“秋夜送别图”,诗人选取了江水、枫叶、荻花、月等景物,刻画了送客这一幕。这些景物烘托出了告别时主客依依惜别时的心情,整幅画面的感情基调是悲凉、低沉的。当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结束时,是一幅“听众陶醉图”。听众完全被琵琶曲所吸引,音乐已经终了,听者久久地陶醉其中,一时都没有回过神来。能看到的是“江心秋月白”,这是一幅凄凉的画面,当京城音乐演奏完毕时,天涯沦落之人发现自己已身不在京城,而在荒凉之地眼前只是浔阳江水中冷冷的白月。琵琶女自述身世和生活遭遇时,是一幅“怨妇独坐空船图”,艺绝佳的琵琶女嫁作商人妇后,却只有绕船的冷月和冰冷的江水陪她苦度寂寞的岁月。
四叙事特
《琵琶行》不仅有典型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而且还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因而有人称之为“传奇小说式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叙事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叙事和抒情巧妙结合。在叙事中诗人渗透了对琵琶女的同情和真挚的眷恋,刻画了琵琶女的心理活动,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女子的迟疑、腼腆,难忍独守空船寂寞,又不便夜间与陌生人会面的矛盾心理刻画了出来。
第二,叙事详略有致,虚实富于变化,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诗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些轻描淡写,比较简略,接下来的“初为《霓裳》后《六幺》”的琵琶弹奏,写的很详细,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五抒情特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奠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不以琵琶女身份地位为卑,能倾听她的音乐和话语,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长叹,是借人抒情的艺术。因为自居易的遭遇与琵琶女的命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餐饮规章制度
第一,他们都从京都来,又都来到了浔阳江。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则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第二,他们都是少年成名才华横溢。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自居易则是十六岁就写成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吟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这一千古绝唱。
第三,他们都遭受了被冷落,被抛弃的的命运。琵琶女“暮去朝来颜故”,“门前冷落鞍马稀”,最后“老大嫁作商人妇”。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自居易此前,不仅是京城的著名诗人,而且是朝廷的左赞善大夫,现在却“谪居卧病浔阳城,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六语言特
通俗、明快、晓畅是《琵琶行》独具的语言特。清代赵翼说:“元向尚坦易……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据传,自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读给老妇人听,听不懂就改,直到对方能听懂为止。近乎口头语的诗句在《琵琶行》中很多,但这些句子不是平淡,而是用质朴的语言对形象做出惟妙惟肖的描绘。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因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千古绝唱,它与《长恨歌》堪称白居易诗中的“双璧”。琵琶女的“琵琶曲”唱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自居易的《琵琶行》写绝了天涯沦落,相逢相知,三弹“琵琶曲”如泣如诉,一首《琵琶行》如歌如潮,正因《琵琶行》不朽的艺术,后代学者相继为之倾倒,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正可谓“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参考文献
花样跳绳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王拾遗白屠易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3]蒋凡,储大泓李贺诗集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Ⅱ清]况周颐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xiao76 [6]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自居易对元明清通俗文学的影响研究”(15JK1256);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白居易对元明清戏曲创作的影响研究”( 0020)。 (作者介绍:王有景,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保养肾10大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