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学设计
职业高中语文《琵琶行》
一、教学背景 1、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 2、面向学生:职业学校高一学生 3、学科:语文 4、课时:第二课时 5、课前准备: 1)借助上一课时的学习,读准生字的读音; 2)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课文自开始至“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大意。 3)下载琵琶乐曲、课文范读录音; 4)制作多媒体课件。 |
二、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赏析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经典语句的能力,会用恰当的语言描绘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伤。 |
三、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漫步艺术的殿堂”,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人类对美的探索,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赏析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掌握文中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兴趣。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乐千古流传,诗人将飘忽无形、瞬息即逝的声音刻画的活灵活现,异常美妙,可谓是描写音乐的登峰造极之作。如果只单纯的进行讲解,必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一味的讲解早已麻木,丝毫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我在设计时将音乐(琵琶曲)引入到教学当中,加上机智幽默的语言,一定会令课堂高潮叠起,收效甚丰的! |
四、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过程,所以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能力,陶冶情感,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感悟、理解,需要用心灵去感受,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陶冶法:本文是一首感伤的叙述诗,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我以一首忧伤的曲子《琵琶语》,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利于语言的品味,感情的体会。 2、朗读感受体读法: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异自见”。 3、分组探究讨论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中特别适用,因为这些学生的语文功底很薄弱,小组讨论后,他们就敢于发言,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音乐)进行教学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的正文部分,现在我们正欣赏着一支曲子,用我们的音乐知识判断一下,这支曲子的主旋律是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呢?对,是琵琶。那把我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再提升一个档次,这段音乐是一支比较欢快的调子,还是忧伤的呢?对,忧伤。此曲名唤《琵琶语》,作曲者借用琵琶抒发着一种或哀怨,或惆怅的情感。今天我们再借这支《琵琶语》来学习一下发生在距今约1200年的唐朝,同样有关于琵琶的一首长篇哀怨叙事诗…… 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诗歌中! (二)录音正字,朗读赏诗 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再次接受这种情绪的感染,这个录音文配画,画面正是诗中的一个镜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便于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听完录音后,师生一起正字正音,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部分:“江边送客正秋夜,忽闻琵琶如仙乐”。(板书) (三) 研读赏析,拓展引申 第一部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至“主人忘归客不发”是正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是全诗的引子,开头点出地点、时间、事件、景物,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氛围,映衬出诗人孤寂的心情。这一部分内容较少,而且不是最精彩的部分,所以安排了略讲,主要是以问题拓展知识。 1、第一句都交待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地点、时间、事件、景物 2、作者描写秋天的“枫叶”和“荻花”用了哪个词?你由此想到了白居易的哪首诗? 瑟瑟。《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第二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互文。又叫互辞,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形式是:一句话的两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互相呼应,说的是一件事。 (举例加以说明) ppt怎么做手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如何修改主页 4、“忽闻水上琵琶声”的“忽”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说明这种音乐难得听到,带有几分惊奇。 第二部分: “寻声暗问弹者谁”至”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分,尤其是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刻画,更是炉火纯青,所以安排了精讲。 1、分层次教学,分组讨论。 根据故事发展,将第二部分分为三层,学生齐读赏析第一层,即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分四组重点赏析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即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最后老师讲解点睛的结尾句,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⑴“寻声暗问‘弹者谁’?”一句,为什么要“暗问”呢? 怕惊扰了对方,也怕破坏这一美妙的音乐境界。 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诗歌表现了琵琶女的什么? 夸张;表现了琵琶女的羞涩神态,并暗示她有无限心事。 ★前奏曲: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说尽心中无限事” ⑴ “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了什么? 说明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⑵“弦弦掩抑声声思”中“思”是什么意思? 愁思 ⑶“低眉信手续续弹”中“信”是什么意思? 随意 ★欢乐曲: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 ⑴ 弹琵琶的四种指法 ⑵ 音乐描写: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细促悲切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沉思曲: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也字开头的成语 ⑴ 音乐描写: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比喻)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哽塞 ⑵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境界。 ★悲愤曲: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 ⑴ 音乐描写:将无形的音乐形象化。(比喻)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鸣。——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点睛之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⑴ 翻译:四周的船都静悄悄的,没有声音,只看见倒映在江心的一轮秋月泛起银白的光亮。法律文书范文 ⑵ 表达作用: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同时又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地点、时间和环境。 2、出示精妙语句,共同赏析句子表现的音乐美,为加深学生印象在 每种描写后面进行了概括说明,最终形成一支完美的曲子。 3、选择描写最精彩的部分,即整曲琵琶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在语言、重音等方面予以指导,可采用男女同学混合二重朗读法效果更佳。至此第二部分也可以归纳了。正是“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板书) (四) 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结合板书梳理课文内容,点出细节知识,和学生统一认识完成了本书的教学重点目标。 (五)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练习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一、二部分;有精力的同学搜集其他描写音乐的语句或段落。 |
六、板书设计 乐曲 特点 手法 前奏曲青少年安全教育 愁思暗度 渲染 欢乐曲 粗重繁密、细促悲切、清脆悦耳 比喻摹声 沉思曲 婉转流利、低沉哽塞 感受烘托 蛇衔草 悲愤曲 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比喻摹声 (以情演曲) (以情绘声) |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琵琶行》是一首比较哀怨的诗歌,大部分老师在讲课的开始都会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一开始就让学生融入其中,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琵琶行》的确有它伤感的一面:白居易的坎坷官场,遭贬后的愤懑;琵琶女的年老衰,为人妇后的孤寂,奠定了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哀怨基调。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依然有它高兴的一面:朋友的相聚;觅得知音的惊喜;琵琶女回忆年轻时光的幸福等等。所以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没有按照一贯的途径来设置气氛,而是根据内容时有起伏,或悲伤、或惊喜、或抑郁、或兴奋……。尤其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使得“平静哀怨”的课堂,不时激起“朵朵浪花”,我称之为“幽默激起三层浪”! 例如在讲互文的修辞时,理解“主人下马客在船”。很多学生就简单的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时我就顺这个意思领着学生开始大胆地联想:朋友相聚后面临着分别,来浔阳江边时,只有主人骑着马,客人是跟在马屁股后面一路小跑来的。到了江边,客人纵身一跃上了船,主人只能在岸上干瞪眼。而后文又说要举酒畅饮,难道是白居易搬着一小马扎,坐在岸上与主人对饮吗?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后哄堂大笑,从他们的笑声中,我听出了答案,从而引出了正确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讲到了“互文”的修辞。学生的印象极其深刻! 再如讲到“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字所营造的艺术境界时,我采用反其道而行的方法,将“轻声”与“大喊”两相对照,从反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暗”字所创设的音乐氛围。还有曲子终了后四周的反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将现代人追逐明星的那种热情拉进课堂,用摇声呐喊:“琵琶女,你真棒!”“琵琶女,再来一个!”“我爱你!”……等一系列幽默的语言,学生的笑声里,反衬出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让学生在体味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同时,也会产生对这种过度追逐的排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莹”,记得培训时孙宝林教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首小诗,课堂教学要让它亮光频闪,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一堂课成为成功的课。也就是说一堂课的优点不止一个,要随时创造亮光,让整堂课亮起来。在讲《琵琶行》时,我除了运用幽默的语言外,诗意的教学可以算是又一亮光,二者的结合更是为讲课增不少。例如,在评价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时,我引用了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学生听后也都随声附和,点头称是。还有最后的总结性诗句“绝妙琵琶知音听,一曲一调总关情”!学生也是倍觉确切! 另外,知识的拓展也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而且学生为自己了解课外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回答起来精气神特足,一脸的满足!例如,在讲到“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一词时,由本句中“风吹草木声”的意思,引申出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有为了加深学生对“互文”修辞的理解,我引申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和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堂课好比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平淡无味的讲课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的丝毫兴趣。就像没有任何起伏的大海一样,毫不希奇。所以丰富的教学语言,多样的教学手段,此起彼伏的情绪引导,这一切都会让一堂课亮光频闪,就像让大海浪花迭起一样,成为最具魅力的景观。 不足之处: 讲完课以后,经过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在讲解《琵琶行》一课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即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内容偏浅一些,尤其是经典音乐描写的部分,讲解过浅,经验不足,没有把用文字描写音乐的那种炉火纯青讲出来,显的有些肤浅,在内容把握上不够深,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的!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