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课前预习案】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有《白氏长庆集》。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派遣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
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一些朝臣的嫉恨,并被诬称不顾忌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事实写“新井”和“赏花”的诗,最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在当时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也是一个闲散职务,这对怀有国计民生之心的白居易来说,是一种屈辱和嘲讽。因此他满怀郁愤,干预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次年,白居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顿时有一种同是天涯
沦落人之感,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于是创作出《琵琶行》这一传世名篇。
预习拓展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时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主要特点有:①篇幅可短可长;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记言、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以七言为主。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新题乐府的简称,主要以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其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在内容上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变而为曹操等人的“借古题
而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即事名篇”,后经元结、顾况等人的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时更是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即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
   
【课堂研习案】
.预习自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浦  铮铮( )  倡( )女   (   )人  然() 转    ) (   )阳  (  )花  慢(  )霓裳(  ) 六(  )关(   )西(   ) 教(  )  红( ) 重庆南滨路渝信川菜头银(  ) 谪居(    ) 独倾(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3)闻舟中电气安全管理规程夜弹琵琶者(   )  (4)铮铮有京都声(     )
(5)委身贾人妇(     )(    )(6)遂命酒(      ) 
(7)使快弹数曲 (     )    (8)曲罢悯然(     )
9)是夕英语语法的重要性觉有迁谪意(      )(    )
(10)因长句(      )(11歌以赠之(     )(    )
(12六百一十六(    )(    )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七言诗句按时间顺序概括文本每一段的内容,并简要梳理全诗结构。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
三、品味鉴赏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谁解风物情?
1.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2.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3.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声?
1.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是怎样写的?
2.在琵琶女第二次演奏时,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琵琶女的精湛的演奏艺术的?
3.琵琶曲调有哪些起伏变化?请简要概括。联系全文,从音乐的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变化的轨迹.
4.本诗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诗人除了从多方面表现琵琶女精湛的演奏艺术外,还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摹音乐。试说说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比喻:
   
好处:
(2)叠词:
好处: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②侧面烘托:
好处
(三)“江中听诉身世苦”——谁解青衫泪?
1.默读第三段,请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及其原因。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2.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歌妓产生共鸣呢?默读第四段,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补充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
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原因:
3动物冬眠.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琵琶女
诗人
身份
昔日
今日
形象
4、讨论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的内涵
四、总结拓展
1.诗歌的两条线索: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
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2.归纳概括诗歌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左迁四大菩萨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B谪居卧病浔阳城   谪居:降职后居住
C.低眉手续续弹   信:自信
D.秋月春风等闲   等闲:随随便便
2.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乐曲的诗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间关莺语花底滑”描写琵琶声轻快而流畅,如同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间休止时,另外传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