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候,对虚词“之”的用法使用比较费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感分析外,应该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来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
掌握辨析“之”字在初中文言文中的用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孰为汝多知乎【教学过程】
1、“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②又数刀毙之。 ——蒲松龄《狼》
③渔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有时候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2、“之”作动词用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罗马帝国第一季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 “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花”、“狱”、)或名词性短语时,“之”前面的词或短语来修饰其后面的名词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qq 好友印象(2)“之”用于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③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做好这类题的方法是,删除法,把这个“之”字去掉,再读几遍,你就会发现,句意前后没有任何变化。这时就可断定这个“之”字在句中起到这个作用。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调查报告
吃水果有什么好处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之”的常见用法大致就是这些,相信同学们能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文言文阅读中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