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一、学习目标
1.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2.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
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安排
四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
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
一.简介时代背景(10分钟)
1.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
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2.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3.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8)
赂lù秦 率shuai赂秦耶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u霜露
暴bào秦之欲 洎jì牧 殆dài尽 当tā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àng
食之不得下咽yān 为wei…所…
三.研习新课
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
易读错的字:
(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
(3)率(shuài)赂秦耶(yé) (4)小则获邑(yì)
(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
(7)暴秦之欲无厌( yàn) (8)草芥(jiè)
(9)与(yǔ)嬴 (yíng) 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ū)
(11)革灭殆(dài)尽 (12)胜负之数(shù)
(13)当(tǎ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
(15)下咽( yàn) (16)悲夫(fú)
(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四、朗读课文,小组内翻译课文(15分钟)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1、2
第二课时
一.局部研习文章
(一)第一、二小节:
1.提问:解释词义(1分钟)
(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 (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 7)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教师补充 (2分钟)
非:
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②不对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或:
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莫”:
2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②没有谁
2.;提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分钟)
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
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
3.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分钟)
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
(二)第三小节:
1.提问:解释词义(2分钟)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
(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游泳的英文怎么写
教师补充:(1分钟)
得:
①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3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⑥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2.提问:翻译(7分钟)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
三、结语(1分钟)
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这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具体研习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识,然而针对“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
四、作业
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
第三课时
1.诵读第1段。
小书虫
小怪兽简笔画 提问: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
浙西大峡谷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2.诵读第2段。
提问:
(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出。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对比?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
论证方法
明确: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 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② 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
更少的英语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
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韩魏楚三国君王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视眼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英国拉夫堡大学
(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