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古诗
 
汽车倒车影像  教学设计1
  【教材简述】
秋天的现代诗 
  古诗《题西林壁》是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第5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了诗人苏轼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
的启示。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能力目标: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懂古诗的意思。
  3、情感目标: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像诗歌
 
  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句
 
  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
 
  阅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谁来说说你爬过什么山?爬到山顶了吗?在山顶你看到了什么?在山脚下呢?
  2.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庐山看看。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
 
  )
  3.宋代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写下了五首游记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二、欣赏古诗,引导自学
  1.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2.《题西林壁》谁说说什么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课件)
  欣赏古诗的同时,可以小声的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读古诗。并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通读全诗,注意正音。
  2.小组合作探究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古诗,感悟诗境
  1.学好了吗?作者看到的庐山什么样?谁能读读相关的诗句。
  (出示诗句前两行)
  横看、侧看是怎样看?(结合观察物体理解横看即从正面看)
  从正面看到的是“山岭”从侧面看到的是“山峰”。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描述的还是不够形象准确。看老师的手势。
  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作者还从哪个角度观看了庐山?(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想像一下作者看到的
会是什么景象?(学生发挥想像)
  同学们想像的真形象,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接下来同桌小声的把前两行诗的意思说说。谁愿意说一说。
  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前两行。(指名读)
  2.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庐山景象都不一样呢?(观察地点不同)
  老师也去过庐山,还拍了好几张照片呢,想不想看一看?作者观察地点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注意看老师观察的什么不同。(观察时间、季节不同)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作者也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诗中是怎样写的?(学生读诗句)
  你从哪个字到的原因?(“缘”字。)
  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说)
  谁能用“因为……所以……”再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的确不容易呀!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读到这里谁来再说说“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生思考、回答)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正像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却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3.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五、熟读成诵,展示默写
  背诵并默写古诗。
  六、概括总结,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诵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角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效果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不同。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
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可爱卡通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饭店广告宣传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读、全班齐读)
  四、背诵
  五、课外拓展:《登飞来峰》
  六、总结
  七、作业
  八、板书
  题西林壁
  景    增
  补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
  理    调
  换
  教学反思:
 
  教学以来,自己很少听到关于古诗教学的公开课,因此就借本次机会,对自己在古诗教学上进行一次磨练。
  此次教学经历了七次修改,在不断的修改当中,教案的主线越来越明晰,因此,本次的教学的重点在于教给学生更多理解诗句的方法,而非理解诗中隐藏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在修改与试教的过程中,不少同行不吝赐教,给了我许多真诚的建议和意见,让我进红酒雪碧
一步地明白到自己在古诗词
 
  教学上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增、补、调、换四种诗句理解的方法,我特意借古诗的题目为模板,小结出这四种方法。增,即在诗中原有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加字来解释;补,即补充诗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调,即调换诗句的前后顺序来解释;换,即换一种意思去解释原有的文字。古诗题目的理解是直接告诉孩子这四种方法,第一二句是扶着学生走,第三四句则是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说,去理解。在教学中,学生基本能说到自己利用的方法,但是如果更加明确地指导孩子说出具体是怎么样一步步理解出来的则更好。
  在入情入境地理解庐山的千变万化上,我还是欠功夫,没有很多地带动孩子体会庐山的面貌多样,日后要更加注意完善自己的设计,在入情入境的设计上多想,多实践。
  此外,我的教态、语言的语速与简练还有待改善,日后必更加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的严谨与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