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航母2015年,金宇澄凭借长篇小说《繁花》摘得“茅盾文学奖”。《繁花》之后,金宇澄在2017年开年推出《回望》,其以非虚构的方式书写父母的青春往事,尝试着探寻一些父辈“烂在肚子里”的秘密往事。击掌表情包 “如果不是父亲去世了,我绝不会写这部作品。”金宇澄的父亲金若望,“曾名大鹏,乳名玖生,曾用名丁 、丁楚三、小丁、程维德、久年、边星、子翊等”,之所以有这么多化名,盖因他曾是中共当年派入旧上海的一名情报人员,即 “地下工作者”。父亲曾坐过日本人的牢,后来又受“潘(汉年)杨(帆)案”波及。父亲很少谈及自己的过去,用他的话来说,尽管人生诸多波折,但比起当时很多同僚早已“不能开口”,自己幸运很多。 金宇澄的父辈经历了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回望》仿佛在恢复那段曾经失落的记忆:血与牺牲、理想、青春,爱与守候以及历史的宿命……这是关于金宇澄父母的记忆之书,也是父辈那个时代的故事。《繁花》是虚构的,《回望》是非虚构的,但两部作品仍然形成有趣的回响。《繁花》是金宇澄和同辈人的故事,《回望》“回望”的是他的父辈。某种程度上来说 《回望》是《繁花》的前传,《回望》终止的时间正是《繁花》的开端,两者相加,显然正是20世纪截断面的中国和上海。 金宇澄曾写了一篇回忆父亲母亲的文章叫《一切已归平静》。《收获》主编李小林看到之后,便希望金宇澄继续写,觉得该文后面还有更多的故事。《一切已归平静》于是便变成了《回望》的第一部分《我的父母》。“平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房屋租赁协议范本
保安英语晚年的观视。一生在革命风雷中锤炼自己的父亲,老境到来时,喜欢和曾经的朋友、同志互相寄明信片,“讲无数旧话”,直到一个个友人离世。他还会伏在一部缩字本的《廿四史》前,用放大镜看那些小字。金宇澄情绪复杂地写道,“在漫长的人生中,已无法再一次寻他年轻时代的神秘未来,只能在放大镜下,观看密密麻麻的过去”。醉翁亭记教案 “我常常入神地观看父母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回望往事,对金宇澄来说,是为脆弱的记忆留存样本。2013年,父亲去世。《回望》关乎父亲和母亲的记忆,因他们勇敢投身于历史激流中,他们的记忆也就成为历史本身。金宇澄出父亲的书信、日记、笔记,以及关于父亲所在特殊系统的资料,择取、拼贴,添加进了自己对于父亲的观视和叙述当中,“远看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如何应对他的时代,经历血与牺牲,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和历史宿命”。由此,江南古镇、百年老宅、革命父母……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在口述历史和旁白中定格。这一部分内容曾以 《火鸟——时光对照录》刊于《收获》杂志,也成为《回望》一书的第二部分《黎里·维德·黎里》。 父亲走后,母亲情绪很差。金宇澄陪她翻看旧相册,向她问及往事。他请母亲以照片为序,记下曾经的时间和细节。近90岁的母亲认真地做了起来,废寝忘食,这件事让她内心平静。母亲的两大本剪贴,呈现出“一个上海普通女孩的时光之变”。她的口述,成为了《回望》的第三部分《上海·云·上海》。
对比发现,父亲的故事,叫《黎里·维德·黎里》;母亲的故事,叫《上海·云·上海》。两部分标题十分对仗:“维德”是父亲从事地下工作时的化名,后来母亲也一直这样叫他,而“黎里”是维德的故乡江苏吴江黎里镇;“云”则是母亲初二时为自己改的单名(多年后她想起来,觉得这个字有“彷徨无定”之意),她生长在上海,家里开着银楼。原本平行的两个人,在特殊的时代中,在彼时交织着革命与浪漫的上海,并不令人意外地产生了交集……金宇澄走进了时光深处,远看父母辈如何应对他们的时代,从青春直到晚年。 金宇澄发现,母亲的讲述和父亲的材料,两条河流,各自流淌,慢慢交汇到了一起,构成了《回望》的整体内容。除了父母的回忆,他在《回望》中加入了意味更为复杂的各种引文,构成了不断徘徊的回声,也像挥击出去的壁球,沿时间的轨迹反复弹回来,循着新的线索,划出新的延伸线……《回望》的主题,除了回忆父亲,大量家族旧照也是成书的另一原因。初选入书约有200张旧照,大部分来自金宇澄的母亲,通过这些旧图,人们可看到一个上海女孩的“时光之变”。 母亲回忆往事,金宇澄随行和记录,就如老人家说的:“是给自家孩子们看的”——朴实的寄托,令她去整理、剪贴那些旧事,直到废寝忘食。对此,金宇澄写道:“在梳理记忆的这段日子里,她变得沉静多了,仿佛只有回望,才是生命的价值”…… 金宇澄承认《回望》并不是一个“标准的非虚构文体”或“人物传记”。在他的关于
父母故事的叙述里面,在“意义”和“意思”之外,余有许多的空白,有充沛资料则写,无则不写,并不刻意将这些空白填补弥合起来。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始终保留着对于“文体”的最大兴趣,那种“七嘴八舌”的材料杂糅,或可显现一个典型的小说家而非典型的调查记者、传记作家、非虚构作者等面对和处理历史真实的方式。世界第一毒蛇 “人与的关系,人与史的碰触,仿佛一旦看清了某些细部,周遭就更是白雾浑茫……万语千言,人只归于自己,甚至看不清自己。”金宇澄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回望》里如是写道。这些“细部”,容易风化,容易被遗忘,但它们又往往会成为个人最值得珍藏的样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