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设计
会计的职能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有关风的古诗
课题
《杜甫诗三首》
共2课时
主备
教师
使用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2.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3. 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法,提高朗读水平,激发联想和想象。2.抓住重点词语展开讨论法,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任务
定位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如融情入景等,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
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具准备
预习提纲
教 学 设 计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望岳
一、导入新课
1.以名言引出作者杜甫
屏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师:我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将历史与诗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就是——(生回答杜甫)
师板书作者
2.师请生谈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屏显: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二、朗读诗歌 理解内容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多种形式朗读
(1)学生朗读,初步感受诗歌节奏,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词义到整首诗的内容,力求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品味诗歌,感悟情境
1.全班齐读诗歌
2.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全诗由这个“望”字统领,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却时时让人感受到“望”的存在。说说诗人通过不同角度的“望”,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结合诗句,展开讨论
明确:首联是远望,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颔联是近望,描写景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颈联是细望,写出了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末联是俯视,虚写(“会当凌顶,一贤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
3.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4.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
一、衔接导入
师:人不会永远年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唐朝的国运在公元755年发生了转折,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朗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景象呢?
板书题目
二、朗读品味 把握内容
1.生齐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说出望的内容
国破、城春、草木、花、鸟、
并明确是国都沦陷,残破不堪,徒有山河依旧。春回大地,但人去城空,乱草丛生的颓败景象。
3.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提问:(1)诗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请问作者感伤的什么?用哪一句回答?
(2)诗人“恨别”,哪句诗写的是这项内容?
(3)对于颔联,你如何理解?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两种: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感伤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4)诗人为何未老先衰,早生华发?
4.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对偶
三、拓展延伸
1.生齐背古诗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第二课时
石壕吏
一、复习导入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陷了国都长安,当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与忧伤,请同学们齐背《春望》。
也是在这片古老而又苍凉的秦川大地上,公元758年,叛军攻陷了邺城,朝廷立刻集结九镇节度使,率领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但是朝廷的军队最终全线崩溃,只得退守河阳。此时杜甫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用诗歌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几天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师有感情范读
2.师提问 从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自由谈感想
3.师检查生预习情况
屏显重点词语
(1)字音:壕:háo  吏:lì  逾: yú  邺:yè
戍: shù  咽:yè  妪:yù           
(2)词义:
老翁墙走  吏呼一何七夕说说心情短语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
从吏夜归  如闻泣幽咽
生回答
积累重点字词
4.全班齐读《石壕吏》
要求:(1)读准字音
(2)思考 全诗出场人物有哪几个?各做了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诗意品味
1.师以第一节为例,知道学生赏析这首诗:
(1)屏显:师修改后的诗文
预设讨论:为何差役“夜”捉人?
          “捉人”与“征兵”有什么不同?
          老翁为何要逾墙走?
生对照原文 自读推敲
感受差役的凶狠和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2.生自主赏析第二、三节
师给出回答句式
屏显:从_________(诗句)中,我读出了_______
预设的诗句: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三男……二男新战死”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安全期计算方法
(4)“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3.师相机提问:老妇的这段话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
4.师出示老妇与差役的对话,请生结合语境想象,同桌合作表演。
作文屏显:
县吏: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县吏: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县吏: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县吏: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县吏: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5.总结写法:藏问于答 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让读者想象他的怒呼咆哮,步步紧逼。
6.生齐读第四节 体会忧国忧民情怀
思考问题:
(1)谁在“幽咽”?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
四、课堂小结 用情诵读
时光依旧1.师总结:透过杜甫的文字,我们走进了一段历史,感受了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认识了一位诗人,感受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生齐声有感情诵读
作业
作业内容:
1.有感情背诵三首诗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短文或一幕短剧。
补充作业:
作业反馈(典型题目收集):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