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石壕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石壕吏》教案
课标链接:“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推荐教材分析:“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为直接点明,而又很复在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在反复诵读中并结合诗作的背景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作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作精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难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了解作品的背景,检查朗读和背诵,为深入理解诗作奠定基础。
1,趣味导入:你知道“诗仙”“诗圣”分别指的是哪位诗人吗?
2,背景简介: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8)。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
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诗题解释:石壕:也叫石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4,背诵检查:(根据要求提示背诵相关内容,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背诵)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营造理解诗作的氛围,为全面深入的挖掘诗作,理解诗作内容,再现诗作意境,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奠定基础。
板块二: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5,边读边思考:整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有吏夜捉人)
6,研读欣赏:官差为什么要夜捉人呢?能不能把“有吏夜捉人”改为“有吏夜征兵”呢?(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7,研读赏析: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万古江河读后感
8,深思明辨: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一段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抒情独白呢,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你认为呢?(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到依据)
演讲的英语24节气英文9,分组准备表演: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
10,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约10—20分钟,3—4个小组表演。
11,情感熏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老妪一家的状况,老妪一家的状况又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史特点)?如果你是那个官差,你还会把老妪抓走吗?为什么?
12,研读欣赏:老妪是被迫还是自愿去应差服役?最终到底被抓走没有?
13,展开想象:老妪被抓走后,老翁回来了,一家人会怎么样?第二天告别时,老翁又会怎么做,怎么想?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参与体验中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意境,品味蕴含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理解诗歌的能力。
板块三:理解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
14,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15,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16,在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17,课外延伸: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6,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19,在讨论基础上师生归结:诗人经历这件事、写这首诗时,他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也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通过此诗反映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并为此而深感悲痛,对老妪一家寄寓了无比的同情,这样的惨烈战争一天也不要进行下去了。可是诗人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对官差的捉人未予以直接揭露,对老妪被迫自请应役采取默认态度,这又说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并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社会才能早日下来,人民的痛苦才可以早日结束。(在感情上和理智上不一样)
【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希望在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防止学生浮光掠影式的浅尝辄止,最终层层开掘,探本求源,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板块四:以改写促背诵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0,向你挑战:如果把本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想一想:
①,应该保留哪些内容?
②,应该加进哪些内容?
③,应该重点写什么?
21,练笔大赛:把本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看谁写得好,看谁是杜甫的知音。
同学聚会歌曲【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写作练笔来巩固对诗作的理解和品味,同时又可以给学生以自由发挥、自由发展的空间,既提高理解诵读诗作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举多得。
教学反思:学习《石壕吏》,有一定的难度,不仅因为现代人有其人青少年学古诗存在语言障碍,更为重要的是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多上有些距离,再加上这首诗本身写得比较巧妙,感情表达比较隐晦,理解很有些难度。但
由于本案例在设计时深挖教材,切入角度比较恰当,又采取了活动表演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较好的实现了预期目标,注重再现诗作的场面,读写结合,使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六一儿童节的手抄报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发布评论